是故聖人不能作《易》而能知自然之數,不能作琴而能知自然之節。何則?數本於一而成於三,因而重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及其應也,一必于四,二必于五,三必于六焉。氣氣相召,其應也必矣。卦既畫矣,故畫琴焉。始以一弦泛桐,當其節則清然而號,不當其節則泯然無聲,豈人力也哉!且徽有十三,而居中者為一。自中而左泛有三焉,又右泛有三焉,其聲殺而已,弦盡則聲減。及其應也,一必于四,二必于五,三必于六焉,節節相召,其應也必矣。
《易》之書也,偶三為六,三才之配具焉,萬物由之而出。雖曰六畫,及其數也,止三而已矣。琴之畫也,偶六而根於一,一鐘者,道之所生也。在數為一,在律為黃,在音為宮,在木為根,在四體為心,眾徽由之而生。雖曰十三,及其節也,止三而已矣。卦之德方,經也;蓍之德圓,緯也;故萬物不能逃其象。徽三其節,經也;弦五其音,緯也;故眾音不能勝其文。先儒謂八音以絲為君,絲以琴為君。愚謂琴以中徽為君,盡矣。夫徽十三者,蓋盡昭昭可聞者也。苟盡弦而考之,乃總有二十三徽焉,是一氣也。丈弦具之,尺弦亦具之,豈有長短大小之限哉!
是則萬物本於天地,天地本於太極,太極之外以至于萬物,聖人本於道,道本於自然,自然之外以至於無為,樂本於琴,琴本於中徽,中徽之外以至於無聲。是知作《易》者,考天地之象也;作琴者,考天地之聲也。往者藏音而未談,來者專聲而忘理。《琴箋》之作也,庶乎近之。苟其闕也,請俟君子。
世稱其知言。
七年,東郊,建壇恭謝。壇上設正坐奉天地,配坐奉二聖。遵度時與張復同典記注,書昊天為天皇,又增聖祖配位,坐謬誤,降為右正言,復亦責為工部郎中。逾歲,並復其秩。
九年,仁宗以壽春郡王開府,詔宰相擇耆德方正有學術之士,咸曰遵度力學,有士行,時稱長者,遂命與張士遜併為王友。改戶部員外郎,賜服金紫,又賚襲衣、犀帶、緡錢。上作七言詩寵之。因謂左右曰:「翊善、記室,皆府屬也,故王皆受拜,今賓友之禮,當令答拜。」府中文翰皆遵度所作。王讀《孝經》徹章,復以禦詩賜之。國史成,拜吏部員外郎,升邸進封,改禮部郎中,充諮議參軍。儲宮建,又加吏部兼左諭德。未幾,命使契丹,判司農寺。
遵度性寡合,喜讀《易》,嘗云:「意有疑,則彈琴辨其數,筮《易》觀其象,無不究也。」
天禧四年八月卒,年六十七。其子拜官者二人。仁宗即位,特詔贈工部侍郎,又授其二孫官,有集二十捲。
陳越,字損之,開封尉氏人。祖守危,興道令。父夏,虞部員外郎。越少好學,尤精歷代史。善屬文,辭氣俊拔。咸平中,詔舉賢良,刑部侍郎郭贄薦之,策入第四等,解褐將作監丞、通判舒州,徙知端州,又徙袁州。未幾召還,遷著作佐郎、直史館,掌鼓司登聞院。預修《冊府元龜》,與陳從易、劉筠尤為勤職。真宗以其奉薄,並命月增錢五千。車駕朝陵,掌留司名表,時稱為工。自是兩府箋奏多命草之,勛貴家以銘志為請者甚眾。遷太常丞、群牧判官。祀汾陰,擢為左正言。
越耿概任氣,喜箴切朋友,放曠杯酒間,家徒壁立,不以屑意。然嗜酒過差,每食必先引數升,罕有醒日,亦用是遘疾。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四十。無子,母老,人皆傷之。
越兄咸,嘗舉進士未第,楊億、杜鎬、陳彭年列奏為言,真宗憫之。及《冊府元龜》奏禦,特賜咸同《三傳》出身。
故事,中書章表皆舍人為之,東封后,朝廷多慶禮,舍人或以他務所嬰,乃擇館閣官,得盛度、路振、劉筠、夏竦、宋綬洎越分撰表奏,宰相嘗以名聞,其後皆相次掌外製,唯越不及登擢,時論惜之。
列傳第二百一文苑四
○穆修石延年劉潛附蕭貫蘇舜欽尹源黃亢黃鑒楊蟠顏太初郭忠恕
穆修,字伯長,鄆州人。幼嗜學,不事章句。真宗東封,詔舉齊、魯經行之士,修預選,賜進士出身,調泰州司理參軍。負才,與眾齟齬,通判忌之,使人誣告其罪,貶池州。中道亡至京師,叩登聞鼓訴冤,不報。居貶所歲余,遇赦得釋,迎母居京師,間出遊匄以給養。久之,補潁州文學參軍,徙蔡州。明道中,卒。
修性剛介,好論斥時病,詆誚權貴,人欲與交結,往往拒之。張知白守亳,亳有豪士作佛廟成,知白使人召修作記,記成,不書士名。士以白金五百遺修為壽,且求載名于記,修投金庭下,俶裝去郡。士謝之,終不受,且曰:「吾寧餬口為旅人,終不以匪人污吾文也。」宰相欲識修,且將用為學官,修終不往見。母死,自負櫬以葬,日誦《孝經》、《喪記》,不用浮屠為佛事。
自五代文敝,國初,柳開始為古文。其後,楊億、劉筠尚聲偶之辭,天下學者靡然從之。修於是時獨以古文稱,蘇舜欽兄弟多從之遊。修雖窮死,然一時士大夫稱能文者必曰穆參軍。
慶歷中,祖無擇訪得所著詩、書、序、記、志等數十首,集為三卷。
石延年,字曼卿,先世幽州人。晉以幽州遺契丹,其祖舉族南走,家于宋城。延年為人跌宕任氣節,讀書通大略,為文勁健,于詩最工而善書。
累舉進士不中,真宗錄三舉進士,以為三班奉職,延年恥不就。張知白素奇之,謂曰:「母老乃擇祿耶?」延年不得已就命。後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知金鄉縣,有治名。用薦者通判乾寧軍,徙永靜軍,為大理評事、館閣校勘,歷光祿、大理寺丞,上書章獻太后,請還政天子。太后崩,范諷欲引延年,延年力止之。後諷敗,延年坐與諷善,落職通判海州。久之,為秘閣校理,遷太子中允,同判登聞鼓院。
嘗上言天下不識戰三十餘年,請為二邊之備。不報。及元昊反,始思其言,召見,稍用其說。命往河東籍鄉兵,凡得十數萬,時邊將遂欲以扞賊,延年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雜,若怯者見敵而動,則勇者亦牽而潰矣。今既不暇教,宜募其敢行者,則人人皆勝兵也。」又嘗請募人使唃廝囉及回鶻舉兵攻元昊,帝嘉納之。
延年喜劇飲,嘗與劉潛造王氏酒樓對飲,終日不交一言。王氏怪其飲多,以為非常人,益奉美酒餚果,二人飲啖自若,至夕無酒色,相揖而去。明日,都下傳王氏酒樓有二仙來飲,已乃知劉、石也。延年雖酣放,若不可攖以世務,然與人論天下事,是非無不當。
初,與天章閣待制吳遵路同使河東,及卒,遵路言于朝廷,特官其一子。
劉潛字仲方,曹州定陶人。少卓逸有大志,好為古文,以進士起家,為淄州軍事推官。嘗知蓬萊縣,代還,過鄆州,方與曼卿飲,聞母暴疾,亟歸。母死,潛一慟遂絶,其妻復撫潛大號而死。時人傷之,曰:「子死於孝,妻死於義。」
同時以文學稱京東者,齊州歷城有李冠,舉進士不第,得同《三禮》出身,調乾寧主簿,卒。有《東皋集》二十捲。
蕭貫,字貫之,臨江軍新喻人。俊邁能文,尚氣概。舉進士甲科,為大理評事,通判安、宿二州,遷太子中允、直史館。仁宗即位,進太常丞、同判禮院。歷吏部南曹、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為京東轉運使。
時提舉捉賊劉舜卿善捕盜,號「劉鐵彈」,恃功為不法,前後畏其凶悍,莫敢治。貫至,發之,廢為民。徙江東,改知洪州,累遷尚書刑部員外郎。坐前使江東不察所部吏受賕,降知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