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舊唐書 上 - 302 / 455
歷史類 / 劉昫 / 本書目錄
  

舊唐書 上

第302頁 / 共455頁。

 大小:

 第302頁

朗讀:

萬州 隋巴東郡之南浦縣。武德二年,割信州之南浦置南浦州,領南浦、梁山、武寧三縣。八年,廢南浦州,以南浦、梁山屬夔州,武寧屬臨州。其年,復立浦州,依舊領三縣。貞觀八年,改為萬州。天寶元年,改為南浦郡。乾元元年,復為萬州,舊領縣三,戶五千三百九十六,口三萬八千八百六十七。天寶,戶五千一百七十九,口二萬五千七百四十六。在京師西南二千六百二十四里,至東都二千四百六十五里。

南浦 後魏分朐縣置魚泉縣,周改為萬川,隋改為南浦。武德二年,置浦州。貞觀八年,改為萬州,以此縣為治所


  

武寧 漢臨江縣地,周分置源陽縣,隋改為武寧,治巴子故城

梁山 後周分朐縣置,治後魏萬川郡故城。

忠州 隋巴東郡之臨江縣。義寧二年,置臨州,又分置酆都縣。武德二年,分浦州之武寧置南賓縣,又分臨江置清水縣,並屬臨州。八年,又以浦州之武寧來屬。其年,又隷浦州。九年,以廢濆州之墊江來屬。貞觀八年,改臨州為忠州。天寶元年,改為南賓郡。乾元元年,復為忠州。舊領縣五,戶八千三百一十九,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八。天寶,戶六千七百二十二,口四萬三千二十六。在京師南二千二百二十二里,至東都二千七百四十七里。

臨江 漢縣,屬巴郡。後魏置萬川郡。貞觀八年,改臨州為忠州,治于此縣

酆都 漢枳縣地,屬巴郡。後漢置平都縣。義寧二年,分臨江置酆都縣

南賓 武德二年,分武寧縣置

墊江 漢縣,屬巴郡,後廢。後魏分臨江復置。周改為魏安,隋復為墊江。武德初,屬潾州。州廢,屬臨川

桂溪 武德二年,分臨江置清水縣。天寶元年,改為桂溪。

 志第二十 地理三

○淮南道六 江南道七 隴右道八

淮南道

揚州大都督府 隋江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于潤州江寧縣置揚州,以隋江都郡為兗州,置東南道行台。七年,改兗州為邗州。九年,省江寧縣之揚州,改邗州為揚州。置大都督,督揚、和、滁、楚、舒、廬、壽七州。貞觀十年,改大都督為都督,督揚、滁、常、潤、和、宣、歙七州。龍朔二年,升為大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廣陵郡,依舊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揚州。自後置淮南節度使,親王為都督,領使;長史為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恆以此為治所。舊領縣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郵、戶二萬三千一百九十九,口九萬四千三百四十七。天寶領縣七,戶七萬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萬七千八百五十七。在京師東南二千七百五十三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九里。

江都 漢縣,屬廣陵國。隋為江都郡。武德三年,改為兗州,七年改為邗州,九年改為揚州都督府,皆以江都為治所

江陽 貞觀十八年,分江都縣置,在郭下,與江都分理

六合 漢堂邑縣,屬臨淮郡。晉置秦郡,北齊為秦州,後周為方州,隋改為兗州。武德七年,復為方州,置六合縣。又分六合置石樑縣。貞觀元年,省方州,並石樑入六合,屬揚州。

海陵 漢縣,屬臨淮郡。至隋,屬南袞州。武德二年,屬揚州,景龍二年,分置海安縣。開元十年省,併入海陵

高郵 漢縣,屬廣陵國,至隋不改。武德二年,屬兗州。州改,仍舊

揚子 永淳元年,分江都縣置

天長 天寶元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載,改為天長。

楚州中 隋江都郡之山陽縣。武德四年,臧君相歸附,立為東楚州,領山陽、安且、鹽城三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來屬,仍去「東」字。天寶元年,改為淮陰郡。乾元元年,復為楚州。舊領縣四,戶三千三百五十七。口一萬六千二百六十二。天寶領縣五,戶二萬六千六十二,口十五萬三千。在京師西南二千五百一里,至東都一千六百六十里。

山陽 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晉置山陽郡,改為山陽縣。武德四年,置東楚州。八年,去「東」字,治于此縣。縣東南有射陽湖

鹽城 漢鹽瀆縣地,屬臨淮郡。久無城邑,隋末,韋徹于此置射州,立射陽、安樂、新安三縣。武德四年歸國,因而不改。七年,廢射州及三縣,置鹽城縣于廢射州,仍屬楚州


  

盱眙 漢縣,屬臨淮郡。武德四年,置西楚州。置總管,管東楚、西楚。領盱眙一縣。八年,廢西楚州,以盱眙屬楚州。寶應 漢平安縣,屬廣陵國。武德四年,置倉州,領安宜一縣。七年,州廢,縣屬楚州。肅宗上元三年建巳月,于此縣得定國寶十三枚,因改元寶應,仍改安宜為寶應

淮陰 乾封二年,分山陽縣置於隋舊廢縣。

滁州下 隋江都之清流縣。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置滁州,又以揚州之全椒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永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滁州。舊領縣二,戶四千六百八十九,口二萬一千五百三十五。天寶領縣三,戶二萬六千四百八十六,口十五萬二千三百七十四。在京師東南二千五百六十四里,至東都一千七百四十六里。

清流 漢全椒縣地,屬九江郡。梁置南譙州,居桑根山之朝陽,在今縣西南八十里南譙州故城是也。北齊自南譙故城經治于此新昌郡城,今州治是也。隋改南譙為滁州,後廢。武德三年復置,皆治于清流縣

全椒 漢舊縣名。梁北譙郡,又改為臨滁郡。隋改為滁縣,煬帝復為全椒。永陽 景龍二年,分清流縣置。

和州 隋歷陽郡。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國,改為和州。天寶元年,改為歷陽郡。乾元元年,復為和州。舊領縣二,戶五千七百三十,口三萬三千四百一。天寶領縣三,戶二萬四千七百九十四,口十二萬一千一十三。在京師東南二千六百八十三里,至東都一千八百一十一里。

歷陽 漢縣,屬九江郡。東晉置歷陽郡。宋為南豫州,北齊置和州。隋為歷陽郡。國初,復為和州。皆治此縣

烏江 漢東城縣之烏江亭,屬九江郡。北齊為密江郡,陳為臨江郡,後周為問江郡,隋為烏江郡,縣皆治此

含山 武德六年置,八年廢。長安四年復,為武壽縣。神龍元年,復為含山。

濠州下 隋為鐘離郡。武德三年,改為濠州。又改臨濠為定遠縣,化明為招義縣。領鐘離、涂山、定遠、招義四縣。武德四年,省涂山入鐘離。天寶元年,改為鐘離郡。乾元元年,復為濠州。舊領縣三,戶二千六百六十,口一萬三千八百五十五。天寶,戶二萬一千八百六十四,口十萬八千三百六十一。在京師東南二千一百五十里,至東都一千三百一十三里。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