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頁
《天下》以篇首二字名篇。「天下」指中國的社會。《天下》的主旨既是《莊子》一書的導言,叉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史學史。
在「天下之治方木者多矣」段中,提出學術問題有道術和方術之分。道術是普遍的學問,只有天人、聖人、神人、至人才能掌握它。學術則是具體的各家各派的學問,這種學問都是各執一偏的片面的學問。在「其明而有數度者」段中,闡述了莊子對儒家學派的看法,認為儒家主要是明傳《詩》、《書》、《禮》、《易》、《春秋》的。在「不侈于後世」段中,說明了墨子、禽滑厘的墨家學派的學說。對墨家的非樂、節用、兼愛、節葬以及後期墨者的墨辯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贊同。因為墨家的這些思想與莊子的輕物思想有一致之處。在「不受世俗牽累」段中,介紹了宋鈃、尹文的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于眾的白心的觀點。在「公而不党」段中,著重介紹了彭蒙、田駢、慎到的思想。在「以本為精」段中,介紹了關尹、老聃的思想。充分地肯定了他們的道的觀點和謙下的處世態度,稱他們是古之博大真人。在「惠施多方」段中,敍述了「曆物十事」和名家的二十一事的命題,反對了名家的詭辯。莊子在書中雖然也吸收了一些諸如方生方死的對立轉化觀點,但總體上他是與惠施的觀點相反的。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
1),皆以其有力不可加矣(
2)!古之所謂道術者(
3),果惡乎在?曰:「無呼不在(
4)。」曰:「神何由降(
5)?明何由出(
6)?」「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
7)。」不離于宗(
8),謂之天人(
9);不離於精(
10),謂之神人(
11);不離於真(
12),謂之至人(
13)。以天為宗(
14),以德為本(
15),以道為門(
16),兆於變化(
17),謂之聖人;以人為恩(
18),以義為理(
19),以禮為行(
20),以樂為和(
21),熏然慈仁(
22),謂之君子(
23);以法為分(
24),以名為表(
25),以參為驗(
26),以稽為決(
27),其數一二三四是也(
28),百官以此相齒(
29); 以事為常(
30),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
31),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
32)。古之人其備乎(
33)!配神明,醇天地(
34),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于本數(
35),系於未度(
36),六通四辟(
37),小大精粗(
38),其運無乎不在(
39)。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
40)。《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41)。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
42),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
43),賢聖不明(
44),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45)。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
46),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
47),一曲之士也(
48)。判天地之美(
49),析萬物之理(
50),察古人之全(
51)。寡能備於天地之美(
52),稱神明之容(
53)。是故內聖外王之道(
54),暗而不明(
55),鬱而不發(
56),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57)。悲夫!百家往而不反(
58),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
[注釋]
(
1)方術:一方之術,即特殊的學問,道術的一部分。
(
2)其有:其所得。指所得的特殊學問,把特殊當作普遍的道術而滿足,以為無所複加了。為:以為。
(
3)道術:普遍之術,引申為真理。
(
4)無乎不在:指道理貫通萬事萬物。
(
5)神:指天,所以說降。《老子》「天之道其猶張弓者歟!」非指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