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註譯 - 121 / 244
哲學類 / 莊子 / 本書目錄
  

莊子註譯

第121頁 / 共244頁。

 大小:

 第121頁

朗讀:

全篇大體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冒則物必失其性也」,提出「以恬養知」的主張,認為遵從世俗必定不能「複其初」,只有自養而又斂藏,方才不「失其性」。第二部分至「其德隱矣」,緬懷遠古混沌鴻蒙、淳風未散的時代,並指出隨著時代的推移德行逐漸衰退,以致不能返歸本真,這都因為「文滅質」、「博溺心」。餘下為第三部分,指出修治生性的要領是「正己」和「得志」,既能正己,又能自適,外物就不會使自己喪身失性,因而也就不會倒置本末。

【原文】


  
繕性於俗(1),俗學以求複其初(2);滑欲於俗(3),思以求致其明(4);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5);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6),和也;道,道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7),禮也。禮樂徧行(8),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已德(9),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譯文】
在世俗的流習範圍內修治性情,靠仁義禮智的儒俗學說來期求複歸原始的真性;內心欲念早已被習俗所擾亂,還一心希望能達到明徹與通達;這就叫做蔽塞愚昧的人。
古時候研究道術的人,總是以恬靜來調養心智;心智生成卻不用智巧行事,可稱它為以心智調養恬靜。心智和恬靜交相調治,因而諧和順應之情從本性中表露而出。德,就是諧和;道,就是順應。德無所不容,就叫做仁;道無所不順,就叫做義。義理彰明因而物類相親,就叫做忠;心中純厚樸實而且返歸本真,就叫做樂;誠信著顯、容儀得體而且合於一定禮儀的節度和表徵,就叫做禮。禮樂偏執一方而又多方有失,那麼天下定然大亂了。各人自我端正而且斂藏自己的德行,德行也就不會冒犯他人,德行冒犯他人那麼萬物必將失卻自己的本性。

【原文】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1),與一世而得澹漠焉(2)。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3),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4)。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5),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6),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7),淳散樸(8),離道以善(9)險德以行(10),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知(11),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12),益之以博(13)。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反其性情而複其初。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14),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譯文】
古時候的人,生活在混沌鴻蒙、淳風未散的境況中,跟整個外部世界混為一體而且人們彼此都恬淡無為、互不交往。正是這個時候,陰與陽諧和而又寧靜,鬼神也不會干擾,四季的變化順應時節,萬物全不會受傷害,各種有生命的東西都能盡享天年,人們即使內存心智,也沒處可用,這就叫做最為完滿的渾一狀態。正是這個時候,人們不知道需要去做什麼而保持著天然。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