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註譯 - 119 / 244
哲學類 / 莊子 / 本書目錄
  

莊子註譯

第119頁 / 共244頁。

 大小:

 第119頁

朗讀:

以篇首兩字作為篇名,「刻意」的意思就是磨礪自己的心志。本篇內容是討論修養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修養要求,只有「虛無恬淡」才合於「天德」,因而也才是修養的最高境域。
全文較短,大體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之德也」,分析了六種不同的修養態度,唯有第六種才值得稱道,「澹然無極」才是「天地之道」、「聖人之德」。第二部分至「此養神之道也」,討論修養的方法,中心就是「無為」。餘下為第三部分,提出「貴精」的主張,所謂「貴精」即不喪「純」、「素」,這樣的人就可叫做「真人」。


  
【原文】
刻意尚行(1),離世異俗(2),高論怨誹(3),為亢而已矣(4);此山谷之士(5),非世之人(6),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7)。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8);此平世之士(9),教誨之人,游居學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10),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並兼者之所好也(11)。就藪澤(12),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納新(13),熊經鳥申(14),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15),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16)。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17),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譯文】
磨礪心志崇尚修養,超脫塵世不同流俗,談吐不凡,抱怨懷才不遇而譏評世事無道,算是孤高卓群罷了;這樣做乃是避居山谷的隱士,是憤世嫉俗的人,正是那些潔身自好、寧可以身殉志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揚仁愛、道義、忠貞、信實和恭敬、節儉、辭讓、謙遜,算是注重修身罷了;這樣做乃是意欲平定治理天下的人,是對人施以教化的人,正是那些遊說各國而後退居講學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宣揚大功,樹立大名,用禮儀來劃分君臣的秩序,並以此端正和維護上下各別的地位,算是投身治理天下罷了;這樣做乃是身居朝廷的人,尊崇國君強大國家的人,正是那些醉心于建立功業開拓疆土的人所一心追求的。走向山林湖澤,處身閒暇曠達,垂鉤釣魚來消遣時光,算是無為自在罷了;這樣做乃是閒遊江湖的人,是逃避世事的人,正是那些閒暇無事的人所一心追求的。噓唏呼吸,吐卻胸中濁氣吸納清新空氣,像黑熊攀緣引體、像鳥兒展翅飛翔,算是善於延年益壽罷了;這樣做乃是舒活經絡氣血的人,善於養身的人,正是像彭祖那樣壽延長久的人所一心追求的。
若不需磨礪心志而自然高潔,不需宣導仁義而自然修身,不需追求功名而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不需避居江湖而心境自然閒暇,不需舒活經絡氣血而自然壽延長久,沒有什麼不忘於身外,而又沒有什麼不據於自身。甯寂淡然而且心智從不滯留一方,而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彙聚在他的周圍。這才是像天地一樣的永恆之道,這才是聖人無為的無尚之德。

【原文】


  
故曰,夫恬惔寂漠(1),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2),而道德之質也(3)。
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4),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5),其死也物化(6);靜而與陰同德(7),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追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8),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苦休。不思慮,不豫謀(9)。光矣而不燿(10),信矣而不期(11)。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12)。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