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註譯 - 113 / 244
哲學類 / 莊子 / 本書目錄
  

莊子註譯

第113頁 / 共244頁。

 大小:

 第113頁

朗讀:

帝曰:“汝殆其然哉(7)!吾奏之以人(8),徵之以天(9),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大清(10)。夫至樂者(11),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12),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130。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140,文武倫經(15);一清一濁(16),陰陽調和,流光其聲;蟄蟲始作(17),吾驚之以雷霆。其卒無尾,其始無首;一死一生,一僨一起(18);所常無窮(19),而一不可待(20)。汝故懼也。
“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21)。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22),不主故常;在谷滿穀,在阬滿阬(23);塗郤守神(24),以物為量。其聲揮綽(25),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26)。吾止之於有窮(27),流之於無止(28)。予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儻然立於四虛之道(29),倚於槁梧而吟(30)。目知窮乎所欲見(31),力屈乎所欲逐(32),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虛,乃至委蛇(33)。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34),調之以自然之命(35)。故若混逐叢生(36),林樂而無形;布揮而不曳(37),幽昏而無聲。動於無方(38),居於窈冥(39);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40);行流散徙,不主常聲(41)。世疑之,稽于聖人(42)。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43)。天機不張而五官皆備(44),此之謂天樂,無言而心說(45)。故有焱氏為之頌曰(46):‘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47)。汝欲聽之而無接焉(48),而故惑也。


  
「樂也者,始於懼,懼故祟(49);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50);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載而與之懼也(51)。」
【譯文】
北門成向黃帝問道:「你在廣漠的原野上演奏咸池樂曲,我起初聽起來感到驚懼,再聽下去就逐步松緩下來,聽到最後卻又感到迷惑不解,神情恍惚無知無識,竟而不知所措。」
黃帝說:“你恐怕會有那樣的感覺吧!我因循人情來演奏樂曲,取法自然的規律,用禮義加以推進,用天道來確立。最美妙最高貴的樂曲,總是用人情來順應,用天理來因循,用五德來推演,用自然來應合,然後方才調理於四季的序列,跟天地萬物同和。樂聲猶如四季更迭而起,萬物都遵循這一變化而棲息生長;忽而繁茂忽而衰敗,春季的生機和秋季的肅殺都在有條不紊地更迭;忽而清新忽而濁重,陰陽相互調配交和,流布光輝和與之相應的聲響;猶如解除冬眠的蟲豸開始活動,我用雷霆使它們驚起。樂聲的終結尋不到結尾,樂聲的開始尋不到起頭;一會兒消逝一會兒興起,一會兒偃息一會兒亢進;變化的方式無窮無盡,全不可以有所期待。因此你會感到驚恐不安。


  
“我又用陰陽的交和來演奏,用日月的光輝來照臨整個樂曲。於是樂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雖然遵循著一定的條理,卻並不拘泥於故態和常規;流播于山谷山谷滿盈,流播於坑凹坑凹充實;堵塞心靈的孔隙而使精神寧寂持守,一切用外物來度量。樂聲悠揚廣遠,可以稱作高如上天、明如日月。因此連鬼神也能持守幽暗,日月星辰也能運行在各自的軌道上。我時而把樂聲停留在一定的境界裏,而樂聲的寓意卻流播在無窮無盡的天地中。我想思考它卻不能知曉,我觀望它卻不能看見,我追趕它卻總不能趕上;只得無心地佇立在通達四方而無涯際的衢道上,依著幾案吟詠。目光和智慧困窘於一心想要見到的事物,力氣竭盡於一心想要追求的東西。我早已經趕不上了啊!形體充盈卻又好像不復存在,方才能夠隨應變化。你隨應變化,因此驚恐不安的情緒慢慢平息下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