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超出本體的「多餘」對於一個視覺明晰的人來說,難道不是攪亂五色、迷濫文彩、繡制出青黃相間的華麗服飾而炫人眼目嗎?而離朱就是這樣。超出本體的「多餘」對於聽覺靈敏的人來說,難道不是攪亂五音、混淆六律,豈不是攪混了金、石、絲、竹、黃鐘、大呂的各種音調嗎?而師曠就是這樣。超出本體的「多餘」對於宣導仁義的人來說,難道不是矯擢道德、閉塞真性來撈取名聲、而使天下的人們爭相鼓噪信守不可能做到的禮法嗎?而曾參和史就是這樣,超出本體的「多餘」對於善於言辭的人來說,難道不是堆砌詞藻,穿鑿文句、將心思馳騁于「堅白」詭辯的是非之中,而艱難疲憊地羅列無數廢話去追求短暫的聲譽嗎?而楊朱和墨翟就是這樣,所以說這些都是多餘的、矯造而成的不正之法,絕不是天下的至理和正道。
【原文】
彼正正者①,不失其性命之情②。故合者不為駢,而枝者不為跂③;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④,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⑤。意仁義其非人情乎⑥?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且夫駢於拇者,決之則泣⑦;枝於手者,齕之則啼⑧。二者,或有餘於數,或不足於數,其於憂一也。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⑨;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⑩。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
11)?自三代以下者(
12),天下何其囂囂也(
13)?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
14),是削其性者也,待繩約膠漆而固者(
15),是侵其德者也(
16);屈折禮樂(
17),呴俞仁義(
18),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19),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
20),約束不以索(
21)。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
22),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
23)?使天下惑也!
【注釋】
①正正:當是「至正」之誤,上段末句即言「至正」,「至理正道」的意思。
②性命之情:性,指本性,命,指天命,性命之情,就是物各自得順其自然的真情。
③跂:為「歧」字之誤。
④鳧(fú):野鴨。脛(jìng):小腿。
⑤去:摒棄,排除。
⑥意(yī):感歎聲,又寫作「噫」。一說「意」當從字面講,自認為的意思。
⑦決:裂析,分開。
⑧齕(hé):咬斷。
⑨蒿目:頗費解。一說「蒿」通作「(hé)」,放眼遠望的意思,一說「蒿」通作「眊(mào)」,眼睛失神的意思。譯文從前一說。
⑩決:斷,拋棄。饕(tāo):貪。貴富:財產多叫「富」,地位高叫「貴」。
(
11)故:衍文。一說從字面意義講。
(
12)三代:即夏、商、週三個朝代。
(
13)囂囂:喧囂的樣子。
(
14)待:依靠。鉤(gōu):「鉤」字的古體;木工劃弧線的曲尺。
(
15)繩約:即繩索。下文皆稱「索」,故有人主張此處應依下文而改;舊注「繩約」釋為「繩索約束」,更為失當。
(
16)侵其德:即傷害了事物的天性和自然。
(
17)屈折禮樂:就是用禮樂來生硬地改變和矯正人的言行。
(
18)呴(xū)俞:撫愛。「呴俞仁義」就是用仁義的手段來撫愛和教化別人。
(
19)常然:常態,指人和事物的本然和真性。
(
20)附離:使離析的事物相互附著。
(
21)(mò):繩索。
(
22)誘然:不知不覺的樣子。
(
23)連連:不斷的、無休止的樣子。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