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頁
鼓詞大部分是寫前代忠臣良將南征北戰的故事,其中雖有一些歷史的影響子,但絶大部分是虛構的,也還有不少神仙道化的描寫。作品主要是寫朝廷上忠奸的鬥爭和抵制外族入侵的戰爭,雖然多是帝王將相的活動,卻我少反映了人民的愛憎和願望。較有代表性的如《呼家將》(一名《肉丘墳》)等。鼓詞中也有寫才子佳人戀愛故事的,較之彈詞同類的作品,一般來說篇幅要短小得多,風格也不同。但仍未脫公子受難,小姐受苦,終於團圓的俗套,其中較好而影響較大的是《蝴蝶杯》,特別是「游龜山」一段描寫,反映了勞動人民所遭受的壓迫和他們的反抗情緒,有一定意義。
還有一部分鼓詞是由文學名著改編的,根據小說的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誌異》等,根據雜劇傳奇的有《竇娥冤》、《西廂記》、《白兔記》等。這些鼓詞一般與原作出入不大,對這些文學名著的普及有很大作用。
子弟書是鼓詞的一個支流,大約創始於乾隆年間。震鈞在《天咫偶聞》中說:「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創于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由此可見它的來源和音樂上的特點。
子弟書的題材,除一部分直接從社會生活中吸收外,大部分也是根據明清流行的小說、戲曲改編的。前者如《姻花嘆》、《廚子嘆》、《逛護國寺》等,可以藉此瞭解當時一些社會生活和下層人民的某些生活狀況;後者對傳播文學名著起了一定作用。子弟書的作者還對原著某些人物形象和思想傾向做了一些創造性的闡述和發揮,有助于讀者對原著的理解,如子弟書代表作家羅松窗、韓小窗據文學名著改編的《鵲橋密誓》、《黛玉悲秋》以及佚名的《草橋驚夢》、《閙江州》等,都有這樣的特點。
子弟書的樂曲今已失傳,但保留到現在的不少作品仍以各種曲藝形式進行演唱,受到群眾的歡迎。
第二節 民間歌曲
清代文人繼續明代文人的遺習,蒐集民間通俗歌曲的風氣更盛,保存下來的作品遠較明代為多。劉復、李家瑞編的《中國俗曲總目稿》中共收俗曲單刊小冊六千零四十四種,又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說他「曾蒐集各地單刊歌曲近一萬二千餘種」,由此可見清代民歌的興盛。
清代俗曲集的情調與明代基本相同,多為男女相思之作,亦有不少色情作品,大都是城市酒樓、茶館、妓院中傳唱的東西,如《霓裳續曲》、《白雪遺音》等刊本和《時興呀呀呦》等鈔本。但其中亦有一些思想比較健康,歌詞清新俊爽的作品:
[寄生草]濛淞雨兒點點下,偏偏情人不在家;若在家,恁憑老天下多大。勸老天,住住雨兒教他回來罷。淋濕了衣裳事小,凍壞了情人事大。常言說:黃金有价人無價。
[寄生草]情人送奴一把扇,一面是水,一面是山。畫的山,層層疊疊真好看。畫的水,曲曲彎彎流不斷。山靠水來水靠山,山(若)要離別,除非山崩水流斷!(重)
——《霓裳續曲》卷四
清代民歌中亦有來自較為僻遠地區的,如李調元的《粵風》(註:李調元《粵風》是以清初吳淇所編的《粵風續九》為藍本。吳書大概已佚。王士禎《池北偶談》、陸次雲《峒溪纖志志餘》等書載其所輯廣西民歌多首。)和無名氏的《四川山歌》,它們的曲調較簡單,但感情真率樸實,是民歌的本色:
妹相思,妹有真心弟也知。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真絲。
——《粵風》卷一
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攀槐枝望郎來;娘問女兒「望什麼‧」「我望棉花幾時開。」
——《四川山歌》
這裡並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卻體現了民歌清新健康的風格。
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束縛和迫害在清代民歌中的反映也較前代更為具體深刻,有的譴責男子的負心,有的怨恨父母的無情,感情都十分強烈。有的則具體地寫出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所加于婦女的痛苦。例如:
十八女兒九歲郎,晚上抱朗上牙床,不是公婆雙雙在,你做兒來我做娘!
——《四川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