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頁
這裡寫蠶家臨收繭而繁忙,見繭多而高興,怕夏稅而擔憂的生活情景,是有生活見聞實感的。其他如《打麥詞》、《採茶詞》寫江南農民的勞動情景,《田家行》寫遭水災農民的痛苦心情,都比較真切動人。
高啟詩中最能表現他個性特色和藝術才華的作品,還是那些抒情寫景之類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詩。他的歌行如《醉歌贈宋仲溫》:
書足記姓名,劍可酬恩仇。少學兩不就,空作澹蕩游。與君相逄在東州,赤氣浮面非凡儔。驅車欲過公子宅,苦心莫伸涕橫流。黃雲已蔽燕國晚,白露正滿梁園秋。天高海闊無處往,借問何以銷煩憂‧千石酒,萬戶侯,請君論此誰當優‧吳門日出花滿樓,醉眠不須遣客休。君留綠綺琴,我脫紫衣裘。今日春好能飲否‧東風吹散江南愁。
詩中寫對方落拓澹蕩的豪俠風貌,以及他和詩人意氣相傾的友誼,都很真摯動人。此外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以豪放不覊的詩筆,寫出江山的雄偉壯麗,並在深沉的歷史回憶中,自然地抒發出祖國重新統一給他帶來的喜悅:「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他早年作的《青丘子歌》,自述他疏狂的性格,苦吟的生活,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他的生活和創作。他「不睛折腰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當其苦吟時,兀兀如被醒。頭髮不暇櫛,家事不及營。兒啼不如憐,客至不果迎。不憂回也空,不慕猗氏盈,不慚被寬褐,不羡垂華纓。不問龍虎苦戰鬥,不管烏兔忙奔傾。」這一方面說明他在元末動亂時代不夠關懷現實,但也說明他不願同流合污,以及在藝術上的苦心追求。讀這些詩,有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受李白的影響。
他的七言律詩,內容也不外登臨、懷古、贈答之類,但藝術才華卻相當高。例如:
重臣分陝去台端,賓從威儀盡漢官。四塞河山歸版籍,百年父老見衣冠。函關月落聽鷄度,華岳雲開從立馬看。知爾西行定迴首,如今江左是長安。
——《送沈左司從汪參政分省陝西》
新煙著柳禁垣斜,杏酷分香俗共誇。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卞侯墓上迷芳草,盧女門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詔,擬沽春酒醉京華。
——《清明呈館中諸公》
前詩借送行簡括地寫出祖國光復統一的新氣象,後詩寫帝都清明節光景透露出思鄉的一縷深情。或嚴肅,或微婉。都能作到涵渾從容,接近盛唐一些詩人的風格。
高啟和他同時的詩人楊基、張羽、徐賁,號稱「四傑」。另外又有袁凱,以《白燕詩》著名,號為「袁白燕」。他們詩的風格各有不同,但成就都不及高啟。
第二節 台閣體和茶陵詩派
在永樂、弘治前後,詩壇上出現以「三楊」為代表的「台閣體」詩派。
三楊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他們都先後官至大學士。所作詩歌都是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作品。他們以太平宰相的地位,除撰寫朝廷詔令奏議之外,大量寫應制、頌聖或應酬、題贈的詩歌。號稱詞氣安閒,雍容典雅,其實陳陳相因,極度平庸乏味。當時追隨他們的人很多,一般追求利祿的文人在未中進士前致力於八股文,得官以後,就模仿「台閣體」,逢迎應酬。這種詩風先後流行了一百年左右。
與「台閣體」流行的同時,值得提起的唯一詩人是于謙。他的作品內容風格都和台閣體成為鮮明的對照。
于謙(
1398-
1457),字廷益,錢塘人。永樂十九年進士,歷任山西、河南各地巡撫,為官清正,不畏強暴,深得民心。「土木之役」,英宗被俘,蒙古瓦刺部軍進逼北京,以英宗為要脅,于謙堅決主戰。後來英宗還朝複位,以「大逆不道,迎立外藩」的罪名將他處死。
于謙是一個民族英雄,也是關懷人民的政治家,寫詩只是他的餘事。但是他愛國憂民的心懷,卻在詩中有鮮明的表現。他青年時代寫的詠物詩《石灰吟》說: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種甘願為祖國人民利益而自我犧牲的精神,在《詠煤炭》七律中也有同樣動人的表現。
英宗正統以後,社會矛盾十分尖鋭,于謙作為地方官吏,經常在巡按視察途中寫下不少反映現實的詩篇。例如:
村落甚荒涼,年年苦旱蝗。老翁傭納債,稚子賣輸糧。壁破風生屋,梁頽月墮床。那知牧民者,不肯報災傷。
——《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