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359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359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359頁

朗讀:

所謂「忠」,就是忠於大宋皇帝,這是《水滸傳》所一貫標榜和宣揚的,書名《忠義水滸傳》,梁山原來的聚義廳後被宋江改成「忠義堂」。宋江口口聲聲說:「今皇上至聖至明,只被奸臣閉塞,暫時昏味。」作者還特地為宋江安排了一回「九天玄女授天書」,在這位娘娘給宋江作的指示中有個最主要的內容就是要他做到:「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小說之所以指責方臘起義,其主要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違反了「忠」的大倫。甚至最後寫宋江被藥酒毒死以前,仍然要表白忠心:「寧可朝廷負我,我忠心不負朝廷」。這種「忠君」思想當然是封建正統的思想,它給起義事業帶來了極大的危害,終於使作者甘願犧牲艱難締造的義軍事業來接受皇帝的「招安」。但是我們也還必須看到作者之所以這樣強調「忠」的觀念,也是和他所處的特定歷史背景分不開。水滸故事從口頭流傳到文人再創作而成書的整個宋元時代,民族矛盾居于首要地位,那時社會上普遍的要求是堅決抗擊侵略,反對投降。明代進步思想家李卓吾早已看到了這一點,在他的《忠義水滸傳敘》裡說:「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所謂「憤宋事」,就是憤恨宋代統治者不肯聯合兩河義軍抗擊侵略,導致亡國的慘禍。所以在我們指出作者忠君思想的極大危害時,還應該具體考慮到這個歷史的因素。

其次說到「義」。小說中所具體描寫的「義」,比之《三國演義》有很大不同,具有新的內容,它主要是指一種被壓迫者之間的相互幫助的關係。「義」與「不義」,很大程度上是指是否同情與支持被壓迫被剝削者,是否參加與堅持革命反抗。從小的方面來說,魯智深打抱不平,行的是「義」,李逵誤信人言而要殺宋江,講的也是「義」;就大的方面說,東溪村七星小聚義,就是為了奪取生辰綱的不義之財。白龍廟英雄小聚義則是表現較大規模的反抗鬥爭,而七十一回梁山英雄大聚義,更是為了有力地打擊封建統治者,實現「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政治目標。當然小說中的「義」,有時也被寫成一種沒有任何政治原則的私人之間的情誼。這在武松身上表現得很明顯。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終把「義」放在「忠」和「孝」之下,使「義」服從于「忠」「服從于“孝」。梁山泊的「忠義堂」是「忠」居于「義」之上,孝義黑三郎宋江碰到「義」和「孝」發生矛盾時,是重「孝」而輕「義」,大閙清風寨後宋江的表現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水滸傳》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成就是主要的。這表現在它形象地反映了我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對歷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所污衊、攻擊的起義英雄作了生動的描繪。但是由於作者未能擺脫封建思想體系的束縛,在一些根本觀點上仍然維護封建制度,這又決定了他對宋江所堅持的「忠君」思想及其推行的投降主義路線作了大力肯定,從而導致義軍走上了「受招安」的悲慘結局。


第三節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

《水滸傳》之所以成為我國文學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品,不僅在於它思想內容的豐富,而且也由於它藝術的成熟。《水滸傳》繼承並發展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秀傳統,而且把二者結合起來。


  

《水滸傳》的藝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書巨大的歷史主題,主要是通過對起義英雄的歌頌和對他們鬥爭的描繪中具體表現出來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輝藝術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滸傳》中,至少出現了一二十個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