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357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357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357頁

朗讀:

在那些出身下層人民的英雄人物中,阮氏三雄、解珍、解寶、張橫、張順、石秀和顧大嫂等人物也是很有特色的。他們都是些「不怕官司不怕天」的好漢。正是他們這些人物組成了這支義軍隊伍的中堅力量。

(三)小說細緻而生動地描寫了農民起義如何由零碎的復仇星火發展到燎原之勢的過程。


  

《水滸傳》開始寫的多是個別英雄人物如魯智深、林沖、武松等反對社會上惡勢力的鬥爭。這些鬥爭雖然有聲有色,但畢竟還只是個人的反抗,不能形成對統治階級的威脅。隨着客觀鬥爭形勢的需要,英雄們逐漸由個人反抗,進而小規模地聯合起來反抗,一直形成強大的起義隊伍。智取生辰綱可以說是聯合鬥爭的萌芽,參加鬥爭的有漁民、貧民、下層文人,也有道士、地主等。他們出於對當權者的仇恨,為奪取不義之財,齊心協力,終於取得勝利,事後又一起上了梁山。在清風寨報仇後,有更多好漢紛紛上山,使梁山勢力進一步壯大,與統治階級鬥爭的力量也大大增強了。宋江上山後,更樹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族,出現了起義英雄武裝割據政權的新局面。此後的鬥爭是革命的武裝力量和反革命的武裝力量之間的大規模鬥爭,起義隊伍在統一指揮下能攻善守,採取了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不斷打擊敵人,擴大自己的勢力,連續獲得了三打祝家莊,踏平曾頭市,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等一連串輝煌勝利,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震撼了封建統治的根基。

「排座次」是起義事業發展的高峰,作者熱情洋溢地歌頌了梁山泊這塊光明的天地,描繪了農民「八方共域,異姓一家」的社會理想:

八方共域,異姓一家。天地顯罡煞之精,人境合傑靈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見,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語言,南北東西雖各別;心情肝膽,忠誠信義並無差。其人則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且又有同胞手足,捉對夫妻,與叔侄郎舅,以及跟隨主僕,爭鬥冤仇,皆一樣的酒筵歡樂,無問親疏。或精靈,或粗鹵,或村樸,或風流,何嘗相礙,果然識性同居;或筆舌,或刀槍,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

這是封建社會裡農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政治上要求一律平等和經濟上的平均主義理想,在封建社會裡自然只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但對後世農民反封建鬥爭卻有巨大的鼓舞作用。

(四)寫出了起義的悲劇結局,揭示出了起義投入的內在原因。

封建社會裡的農民起義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但它的結局總是以失敗而告終。其原因正如偉大領袖毛主席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所指出的:「由於當時還沒有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係,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沒有先進的政黨,因而這些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得不到如同現在所有的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樣,就使當時的農民革命總是陷于失敗,總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後被地主和貴族利用了去,當作他們改朝換代的工具。」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形式,概括起來不外乎三種:一是被封建統治階級所鎮壓;二是向封建統治階級投降;三是起義領袖當上了新的皇帝,建立起新的王朝。在這三種形式之間固然有原則的區別,在歷史上所起的影響也很不同,如因英勇反抗而遭鎮壓和向統治階級屈膝投降當然不能相提並論。然就其結局來說,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是失敗,即使最後一種,表面看來似乎是勝利,但實質上也是失敗,因為它無法改變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和政治制度,只是起了個改朝換代的作用。《水滸傳》中義軍接受招安的結局正是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一種形式。


  

當然,從小說的具體描寫來分析,義軍隊伍所以走上招安投降的道路決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

這裡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作品中寫梁山義軍隊伍不是在形勢對他們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出於走投無路,才被迫接受統治階級招安的;恰恰相反,他們是在取得了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等一系列輝煌勝利的大好形勢下主動向統治階級投降的。而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確是和義軍領導人宋江的思想、立場及其所推行的路線有直接關係;也是和小說中所宣揚的忠義思想以及作家的世界觀密切關聯着的。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