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173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173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173頁

朗讀:

前舟已渺渺,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

平常的宦遊中思念親人的心情,卻借江上暮鐘煙雨、獨鳥歸飛的獨特景色飽滿地表現出來,絶不令人感到雷同單調。他的五律也頗有佳作,如《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雙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不歸去,淮上對秋山。

既是嚴格的五律,又寫得象行雲流水一樣的靈活自然。他的山水詩中也有一些流傳的佳句。如「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幽居》),意境比謝靈運「池塘生春草」更豐富新鮮,饒有生意。其他如「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游開元精舍》),「喬木生夏涼,流雲吐華月」(《同德寺雨後寄元侍禦李博士》)等,在自然景物的觀察上,也別有會心。他的七絶《滁州西澗》也很有名: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他不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的景色,寫得優美如畫,而且傳達出行人待渡的悵惘心情。


第三節 大曆十才子和李益

「大曆十才子」,根據《新唐書·盧綸傳》包括:盧綸、吉中孚、韓翔、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李端。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數是唱和、應制之作。歌頌昇平,吟詠山水,稱道隱逸是他們詩歌的基本主題。他們在藝術方面都有一定修養,擅長五言律詩,但大都缺乏鮮明的藝術特色,有形式主義的傾向。《四庫全書總目錢仲文集提要》說:「大曆以還,詩格初變。開、寶渾厚之氣,漸遠漸漓。風調相高,稍趨浮響,升降之關,十子實為之職志。」這個批評是恰當的。其中僅錢起、盧綸的一些小詩藝術上尚有一定成就。

錢起(722780‧),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老,曾和王維、裴迪等人唱和。詩風也略似王維,以「體格清新,理致清淡」(《中興間氣集》)為特色。如「牛羊下山小,煙火隔雲深」(《題玉山村叟屋壁》),「孤村凝片煙,去水生遠白」(《登勝果寺南樓雨中望嚴協律》)等詩句就是例證。他的《省試湘靈鼓瑟》頗為前人稱道。末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不僅點明環境氣氛,而且能引起對曲終人杳的惆悵。

盧綸(748800‧),在十才子中,詩風較為雄壯。《和張仆射塞下曲》兩首最有名: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兩首詩都是歌頌將士英勇的,第一首暗用李廣故事,寫出邊塞射獵生活的片斷。第二首寫輕騎雪夜追擊敵人,更充滿戰爭生活的氣息。他還有一首《逢病軍人》:

行多有病住無糧,萬里還鄉未到鄉。蓬鬢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氣入金瘡。

也是邊塞絶句中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品。

李益(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曾北遊河朔,為幽州劉濟從事,居邊塞十餘年。太和初官至禮部尚書。


  
李益比十才子時代略晚。他的邊塞詩多寫於建中、貞元時期。他的《從軍詩序》說:「吾自兵間,故為文多軍旅之思。或軍中酒酣,塞上兵寢,投劍秉筆,散懷于斯文,率皆出乎慷慨意氣。」因為他的詩以七絶見長,後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齡相提並論。但是,他從軍所到的幽州河朔,中唐時代已成為藩鎮割據的地方。這裡的邊塞士卒們,迫于連年不斷的內外戰爭,衛國立功的英雄氣概已黯然消失。李益詩:「今日邊庭戰,緣賞不緣名。」(《夜發軍中》)清楚地說明這種軍心士氣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士卒們對戰爭厭倦不滿是很自然的:「寢興倦弓甲,勤役傷風露。來遠賞不行,鋒交勛乃茂。未知朔方道,何年罷兵賦。」(《五城道中》)李益的邊塞詩,主要抒寫戰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並不是偶然的。例如: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夜上受降城聞笛》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裡徵人三十萬,一時迴首月中看。

——《從軍北征》

胡風凍合闢鵜泉,牧馬千群逐暖川。寒外征行無盡日,年年移帳雪中天。

——《暖川》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