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162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162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162頁

朗讀:

七言絶句亦源於民歌,魏晉之《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韻的七言小詩。宋湯惠休的《秋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詩,第三句已不用韻。梁陳北朝,作者漸多,蕭綱的《夜望單飛雁》、魏收的《挾琴歌》、庾信的《代人傷往》都比較著名。隋無名氏《送別詩》,平仄已暗合規格。初唐偶作者頗多,但成就不高。盛唐作者輩出,樂府唱詞,也主要用絶句。而王昌齡對七絶用力最專,成就最高,後代稱為「七絶聖手」。由於他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善於概括和想象,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和諧宛轉,民歌氣息很濃。所以他寫傳統的主題,能令讀者感到意味深長,光景常新。



  

李頎(生卒年不詳),東川(四川三台)人。開元十三年進士,曾任新鄉尉。久未遷調,歸東川別業過煉丹求仙的隱居生活。高適、王昌齡、王維、崔顥都是他的朋友。

他的詩內容也比較多方面,邊塞詩雖不很多,但成就卻最為突出。《古意》一首說:

男兒事長征,少小幽燕客。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殺人莫敢前,須如蝟毛磔。黃雲隴底白雲飛,未得報恩不得歸。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

詩裡寫少年英勇豪俠,渴望立功的氣概,虎虎如生。結尾聽歌落淚的描寫,在悲傷之中仍不失豪俠浪漫的氣息。詩風在豪壯中略帶蒼涼。《古從軍行》一篇,更是他邊塞詩中的傑出代表作: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萄入漢家。

詩題是《古從軍行》,詩中「玉門被遮」、「公主琵琶」、「蒲萄入漢」的故事,都出自《史記·大宛列傳》,詩人顯然是用託古諷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詩中不僅對胡漢雙方士兵怨恨戰爭的心情有真切的描繪,而且還尖鋭地提出了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的戰爭對誰有利的問題。結尾兩句,尤其寫得警闢深刻,動人心弦。這首詩思想的深刻、感情的沉痛、章法的整飭、音韻的宛轉,都有近似高適之處。

李頎還有一些贈別朋友的詩,頗能刻畫出朋友的獨特性格。如寫草聖張旭「左手持蟹螯,右手執丹經。瞪目視霄漢,不知醉與醒」的兀傲狂放的形象,和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所寫的張旭形象異曲同工。其他如寫梁皇,寫陳章甫都有一種落魄而又氣概軒昂的性格,能給人鮮明的印象。從這些朋友的形象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李頎本人性格豪俠熱情的一面。

李頎有兩首寫聽音樂的詩,也頗為後人所傳誦。特別是《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一詩,在刻畫胡笳的情調、意境上,比喻形容極富於變化:

……董夫子,通神明,深林竊聽來妖精。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複旋如有情。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復晴。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絶胡兒戀母聲。川為淨其波,鳥亦罷其鳴。烏孫部落家鄉遠,邏娑沙塵哀怨生。幽音變調忽飄灑,長風吹林雨墮瓦。迸泉颯颯飛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在詩裡,真境和幻景繽紛交織,聽覺和視覺恍忽難分,彈者和聽者的心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使人驚訝音樂家藝術的魅力。另一首《聽安萬善吹咸篥歌》,其形容比喻的奇妙變化,也和此詩約略相似。正因為李頎很關心和理解邊塞生活,所以他描寫這些反映邊塞生活的音樂也如此動人。這裡,我們還可以看到民族文化交流對唐詩發展的積極影響。

盛唐詩中七言律詩數量不多,成功的作品為數更少。但李頎的《送魏萬之京》等詩卻寫得格律謹嚴,韻味婉厚,頗為後代評論家所讚美。不過他的七律總共不過七首,內容也比較單純,還看不出他在這方面的創造變化。



盛唐時代還有一些以邊塞詩聞名的詩人。


  
王之渙(688742)是一個年輩較老的盛唐邊塞詩人,可惜詩篇遺留下來的極少。但《涼州詞》一首卻是「傳乎樂章,布在人口」的名作: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以塞外荒寒壯闊的背景,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楊柳》樂曲,透露出徵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現了對戍卒的深厚同情。後兩句尤其含蓄雙關,宛轉深刻。他的另一名作是《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寥寥二十字寫出落日山河的蒼茫壯闊景色,以及登高望遠、極目騁懷的一片雄心。詩思高遠,很富於啟示性。

王翰(生卒年不詳)的《涼州詞》也很馳名: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