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史記》對明清以來的通俗小說和戲劇創作也有一定的影響。《史記》的人物傳記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簡練生動,繪色繪聲,千百年來在人民中間流傳,為廣大人民所熟悉,這都為通俗小說和戲劇創作提供良好的借鑒。特別是它的一些藝術方法,如通過人物的行動、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避免冗長靜止的敘述,以及注意故事曲折動人,語言簡潔生動等;無疑都為後來優秀的小說創作所吸收並加以發展。《史記》的人物傳記在形成我國古典小說的傳統風格中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至于小說或戲劇取材于《史記》的也很多,如《竊符救趙》、《楚漢春秋》、《琴心記》等,這些故事一直到今天還流傳不衰,為廣大人民所喜愛。
第三章 西漢後期及東漢的散文和辭賦
第一節 西漢後期的散文和辭賦
西漢後期的散文,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桓寬的《鹽鐵論》。這是一種政論文。公元前八一年,漢昭帝召集全國文學、賢良六十餘人與御史大夫桑弘羊、丞相田千秋討論鹽鐵國營和酒類專賣等問題。桓寬根據這一次會議的文獻進行了加工和概括,成《鹽鐵論》六十篇。它保存了許多西漢中葉的經濟思想史料,也反映了當時一定的社會面貌。在形式上它是散文的新發展,以「文學」、「賢良」為一方,以「丞相」、「御史」為另一方,進行辯論。在論辯過程中,雙方互相詰難,使論點不斷深化。他們有時是從容不迫的說理,如《取下》篇作者連用了十幾個「不知」把統治者和廣大階層人民的生活作了鮮明對比,行文整齊而有變化,疏朗中又見細密,具有一定的表現力量。有時則是緊緊抓住對方論證的弱點,或以尖鋭精密的語言猛擊對方,或用生動的比喻以突出對方論證的鄙陋,都給人以較深刻的印象。《鹽鐵論》是西漢後期政論文的代表作品,它從現實問題出發,針砭時弊,頗中要害,並保持了前期政論文渾樸質實的特點。
宣帝好辭賦,他倣傚漢武帝故事,召致了不少辭賦家,有王褒、張子僑、劉向、華龍等。他們的作品大都為歌頌帝王的田獵、遊樂和宮館而作的,現在大都失傳。這時,除歌功頌德的大賦外,一種「辯麗可喜」,「虞說(娛悅)耳目」的詠物小賦大量出現,作品現亦大都不存,《文選》中保存的王褒《洞簫賦》,可見一斑。
和王褒、張子僑等一起向宣帝獻賦的劉向也是西漢後期著名的散文家和今文派經學家。向字子政(初名更生),漢高祖同父少弟楚元王交的玄孫。他在元帝時代,眼見外戚宦官弄權,皇室衰微,國政日非。因此,他曾數次以今文派的「經術」,解釋災異和當時現實政治的關係,上書皇帝彈劾外戚宦官,曾兩次入獄,被廢多年。成帝即位,又被起用,並受詔校五經秘書,諸子詩賦。「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劉向散文保存下來的主要就是這些奏疏和校書的敘錄。他的散文用意深切,但辭淺理暢,平易近人,在舒緩的敘述中流露了作者匡救時弊的熱情。
劉向編著的《新序》、《說苑》,引用了大量先秦的經傳子史中以及流行於民間的故事、傳說和寓言,基本上是舊文,有些經過了加工剪裁。其目的是為了利用這些進行封建倫理的說教,但其中有不少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如《新序》中載的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鈎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而非龍者也。
這個故事生動地刻劃了喜尚空談,不務實際的封建地主階級士大夫的虛偽面貌。毛主席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引了這個故事,用以比喻反動派口談革命,實際上則是畏懼革命、反對革命。這個比喻是親切的,有說服力的。此外如孫叔敖、醜女無鹽(見《新序》)等故事也都耐人尋味,是魏晉小說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