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論語》一書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記,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門後學七十子的門人所記,所以書中的稱謂、體例和文章風格都不一致。據班固說:「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孔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書‧藝文志》)從《論語》全書來看,決非出於一時一人之手,班固這一判斷和解釋大概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柳宗元《認語辯》據書中記曾子將死,去孔子之後已數十年,認為是樂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輯。那麼,《論語》的成書至早亦當在春秋戰國之際。
《論語》在漢代有三種不同的本子,即,《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古論語》其書為古文,出孔子壁中,有二十一篇。《齊論語》是齊國學者所傳,凡二十二篇。以上二本早已亡佚。《魯論語》是魯國學者所傳,凡二十篇,就是現在通行的《論語》。南宋以後,合《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篇和《孟子》,號為《四書》。
《論語》所記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從家庭出發的尊卑長幼、貴賤親疏的差別的愛。而這個「愛」體現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禮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隷制秩序上。這是符合後來封建統治階級的要求的。因此,過去歷代的封建統治者都利用孔子來鞏固其政治,而尊之為「聖人」。
孔子處于矛盾複雜的過渡時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例如他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又如仲弓問政,他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冉求為季氏聚斂,他就嚴厲地譴責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先進》)孔子是同情窮人的。公西赤使齊,冉求為其母請粟,與之五秉。他說:「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憲為宰,辭粟九百,他說:「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以上《雍也》)孔子的有關教育、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也有不少的精理名言,例如「有教無類」(《衛靈公》)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多聞闕疑」(以上《為政》)、「三人行,必有我師」(《述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等。孔子生平最重詩教,曾對弟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陽貨》)這是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對《詩經》價值的認識和詩歌創作的指導都具有重要意義。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主要是記言。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季氏》以後,章句較前稍長,文辭較前尤暢。但主要特點則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迂徐含蓄的風格。例如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子罕》)這顯然不僅僅是對松柏的禮讚,而是概括了豐富的社會現象和社會生活。後世多少詩人所歌頌的「鬱鬱澗底松」和「松柏有本性」,都是從孔子這一深刻的觀察中得到啟示。又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賜看見孔子有道不仕,設問道:「有美玉于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孔子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同上)這樣就把當時孔門弟子間的親切談話宛轉曲折地表達出來,言簡意賅,耐人尋味。又如《陽貨》篇有這樣一章: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鷄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這段語錄既詼諧,又嚴肅。孔子平日的風趣,子游的篤信師說,他們師弟子間的和平愉悅之情都宛然如見。
《論語》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例如《先進》篇弟子侍坐章,仲由的坦率,冉求、公西赤的謙遜,曾點的灑脫,以及《微子》篇長沮、桀溺、丈人遺世傲慢的隱逸形象,都寫得具體生動。而全書淺近易懂,接近口語,如《八佾》篇「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及“管氏而知禮,熟不知禮」等,又是本書另一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