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64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64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64頁

朗讀:

(1)異日:往日,先前。效:獻。(2)藩臣:為朝廷守邊的屬臣。(3)已而:不久。(4)畔:通「叛」。(5)誅:討伐。(6)庶幾:也許,或許。息兵革:停止戰爭。兵革,本為兵器和甲冑,這裡借指戰爭。(7)陰:暗中。賊:殺人者,即刺客。(8)眇眇:渺小,微小,自謙之詞。眇,同「渺」。(9)宗廟:祖廟,這裡指祖宗。十鹹:都。伏:受到(應有的懲罰)。辜:罪。(11)稱:稱揚,顯揚。(12)其:表示祈使,命令。(13)五帝:有幾種說法。《史記》所指的是:黃帝、顓(zhu□n,專)頊(x□,須)、帝嚳(ku,酷)、堯、舜。(14)侯服、夷服:按照周制,天子所居京城以外直徑一千里的地方為王畿,再往外分為九服,由近及遠,每隔五百里為一服,依次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蠻服、夷服、鎮服、藩服。這裡「侯服、夷服」指京城以外的遠近地區。參與《夏本紀》、《周本紀》。(15)郡縣:古代兩級行政區劃,周代縣大於郡,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16)天皇、地皇、泰皇:即所謂「三皇」,傳說中五帝以前的三個帝王。(17)制:帝王的命令。《集解》引蔡邕曰:「制書,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18)詔:詔書,皇帝頒發的文告命令。(19)朕:原為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以後,成為皇帝或聽政的太后專用的自稱。(20)著(zhuo,灼):附著,這裡有留下、保留的意思。(21)他:其他。如:按照。(22)毋:同「無」謚(shi,試):封建時代,皇帝和達官貴族死後,被追認的稱號。(23)行(舊讀xing,性):品行,事跡。(24)無謂:沒有意義。(25)以計數:由此計算。數,算。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1),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2)。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3),朝賀皆自十月朔(4),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5),數以六為紀(6),符、法冠皆六寸(7),而輿六尺(8),六尺為步(9),乘六馬十。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11),事皆決於法,刻削毋仁恩和義(12),然後合五德之數(13)。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1)推:推求,推論,終始五德:戰國時陰陽家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剋、終而復始的原理來附會王朝的興廢更替,就是所謂「終始五德」。夏、商、週三個朝代始別為木德、金德、火德,則代周者當為水德。五德,指水、火、木、金、土的屬性。傳:次第。(2)從所不勝:取周德抵不過的屬性,即水德。(3)改年始:也叫「改正(zh□ng,征)朔」或「改正」,即更改一年的歲首,以此表示受命於天。周以建子之月(夏歷十一月)為歲首,秦以建亥之月(夏歷十月)為歲首。(4)朔:陰曆每月初一。(5)旄旌:用旄牛尾或五色羽毛裝飾的旗。節:符節,使者所持的憑證。上黑:崇尚黑色。上:同「尚」,崇尚。五行說以黑色象徵水德。(6)數以六為紀:意思是數字的成數以六為極點。紀,極,終。按:數字一般是起於一,終於十,秦改為終於六,是因為秦屬水德,水主陰,而《易》卦中的陰爻(yao,遙。符號為「--」)叫作「六」,所以秦尊尚六。一說:按五行相生相剋的序數,水克火序數為六。(7)法冠:御史所戴之冠。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以此賜給御史,稱法冠。後來漢使節、執法者也戴此冠。(8)輿:車。六尺:指兩輪間的距離。(9)步:古以兩舉足以步,即今所謂兩步,作為長度單位,秦代以六尺為一步。十乘六馬:一輛車駕六匹馬。(11)戾(li,厲)深:嚴厲,狠毒。(12)刻削:刻薄。(13)合五德之數:這是說秦嚴法毋仁合於五行規律。秦以水德,水為陰,陰主殺。數,命數、規律。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1)。請立諸子,唯上幸許(2)。」始皇下其議於群臣(3),群臣皆以為便(4),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5),相攻擊如仇讎(6),諸侯更相誅伐(7),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8),甚足易制(9)。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十。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11),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12)。」

(1)填:同「鎮」。鎮壓,安定。(2)唯:希望,敬詞。幸:也是表示希望的敬詞,可譯為絡予寵幸。(3)下:交下。議:建議。(4)便:有利,合適。(5)後屬:後裔,後代。(6)仇讎(chou,仇):仇敵。(7)更相:互相。(8)公:公家的。(9)足:可以,能夠。十術:方法,手段。(11)樹兵:意思是挑起戰爭。(12)是:對,正確。

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1)。大酺。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2),金人十二,重各千石(3),置廷宮中,一法度衡石丈尺(4)。車同軌(5)。書同文字(6)。地東至海暨朝鮮(7),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8)。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9)。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十,作之咸陽北阪上(11),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12)。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13)。

(1)黔首:也稱「黎首」,指百姓。黔,黑色。(2)銷:熔化(金屬)。鐻(ju,據):如鍾一類的樂器,夾置在鍾旁,像猛獸形,由木或銅製成。(3)石:重量單位。一百二十斤為石。(4)衡:秤。又《史記新證》以為當以「一法」為句。(5)同軌:指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都相同。(6)書:書寫。(7)暨(ji,既):和,同。(8)並:傍,沿著。(9)章台:秦故宮名,以宮內有章台而為名。上林:苑名。在今陝西、長安、周至、戶縣界。十寫:描摹。放:通「仿」。(11)阪(b□n,板):山坡。(12)復道:閣道,天橋,周閣:環行的長廊之類。一說是周圍的樓閣之意。(13)充入:置入。放進去。

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1),已更命信宮為極廟,像天極(2)。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3)。築甬道(4),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5)。

(1)焉:乃,於是。信宮:宮名,即長信宮。(2)天極:北極星。(3)甘泉:秦宮名。(4)甬道:兩側築有牆的通道。皇帝在甬道中來往。外人看不見。(5)馳道:馳馬所行之道,供皇帝巡行之用。秦馳道通達全國各重要地區,道路寬五十步,路中三丈寬的部分,種樹為界。


  

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魚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1)。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刻所立石,其辭曰:
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2)。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3)。親巡遠方黎民(4),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5),本原事業(6),祗誦功德(7)。治道運行(8),諸產得宜(9),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十,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11),建設長利,專隆教誨(12)。訓經宣達(13),遠近畢理,鹹承聖志,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14),靡不清淨(15),施於後嗣(16)。化及無窮(17),遵奉遺詔,永承重戒(18)。

(1)封禪:戰國時期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嶽中泰山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築壇祭天叫「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禪」。望祭:遙望而祭,古代帝王祭祀名山大川的一種儀式。(2)修飭(chi,斥):意思是行為端正,不逾規矩,飭,謹慎。(3)罔(w□ng,網):無。賓服:諸侯入貢朝見天子,也就是歸順、臣服的意思。(4)黎民:《史記志疑》以為二字為衍文。(5)從臣:隨從臣子。跡:功業,事業。(6)本原:推究。(7)祗:恭敬。(8)治道:指治國之道。(9)諸產:指各種物產。十休明:美好顯著。休,美善。(11)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夙,早。興,起。(12)隆:尊崇。(13)經:經典,宣達:通達。(14)昭:光明。隔:《集解》引徐廣曰:「一作『融』。」融,流通,流傳。(15)靡:無,無處。(16)施(yi,益):蔓延,延續。(17)窮:極,盡。(18)戒:命令,告誡。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