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
(
1)趙太后:趙惠文王威後,趙孝成王之母。用事:執政,當權。 (
2)長安君:趙太后幼子的封號。質:古代諸侯國求助于別國時,每以公子抵押,即人質。 (
3)左師:春秋戰國時宋、趙等國官制,有左師、右師,為掌實權的執政官。觸龍言:原作「觸讋」二字,據《史記·趙世家》改。 (
4)揖:辭讓。《史記·趙世家》「揖」作「胥」,胥為等待之意。義較勝。 (
5)郄(xì戲):同隙。有所郄,是身體有所不正常的委婉說法。 (
6)鬻(zhù注):粥的本字。 (
7)耆(shì試):通「嗜」。 (
8)賤息:對自己兒子的謙稱。 (
9)黑衣:趙國侍衛所服,用以指代宮廷衛士。 (
10)宮:原作「官」,從《史記·趙世家》改。 (
11)沒死:冒死。臣對君的謙卑用語。 (
12)填溝壑:「死」的比喻說法。自比為賤民奴隷,野死棄屍于溪谷。 (
13)燕後:趙太后之女,遠嫁燕國為後。 (
14)踵:足跟。女嫁乘輿輦將行,母不忍別,在車下抱其足而泣。 (
15)反:同返。古代諸侯嫁女於他國為後,若非失寵被廢、夫死無子、或亡國失位,是不回國的。 (
16)三世以前:指趙武靈王。孝成王之父為惠文王,惠文王之父為武靈王。 (
17)趙之為趙:前「趙」指趙氏,周穆王賜造父以趙城,始有趙氏;後「趙」指趙國。公元前
376年,魏、韓、趙三家滅晉分其地。趙國有今山西中部、陝西東北角、河北西南部等地。經趙武靈王至惠文王時,疆域又有所擴大。 (
18)微:非。 (
19)重器:指金玉珍寶。 (
20)山陵:喻帝王,此處指趙太后。崩:喻帝王死。 (
21)子義:趙國賢人。
樂毅報燕王書
《戰國策》
【題 解】燕王噲時,齊湣王因燕亂起兵攻燕,擄掠燕國寶器運回齊國。燕人共立太子平為燕昭王。昭王厚禮招聘賢人,用樂毅為上將軍,聯合五國的軍隊攻破齊國。湣王死,齊人擁護襄王,樂毅攻莒、即墨,數年攻不破。燕惠王派騎劫代樂毅,樂毅奔趙。齊人大破燕軍,殺騎劫。燕惠王因而寫信給樂毅,樂毅寫這信來回答。
樂毅針對燕惠王來信中說的「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從兩方面予以回答:一,寫他為了報先王知遇之恩,作了詳盡規劃,再率軍隊徹底報了積怨。二,考慮到「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所以「負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跡,」免得「離毀辱之非,墮先王之名」,從而保留先王知人之明。這第二點,正是回答惠王責備自己的「棄燕歸趙」。最後再說明「君子交絶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他在回答第二點時只用典而不點破,正是「不出惡聲」;他不避「遁逃奔趙」,正是「不潔其名」。這封信,回答燕惠王的責問,措辭極為婉轉得體;又恰到好處地顯示出自己的善於謀劃,善於用兵,以及善於全身保名。靠君臣知遇來建功立業,是古代不少有才能的人的想望,所以這封信成為歷代所傳誦的名篇。
【原文】
臣不佞(
1),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
2),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自負以不肖之罪,故不敢為辭說。今王使使者數之罪(
3),臣恐侍禦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4),而又不白於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5)故敢以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