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頁
唐朝會昌年間,有個王義逸,作鳳翔將軍。正趕上武宗拆毀佛堂寶剎,義逸用家裡的財物換回寺院的磚瓦木料,選用其中精美的,於是大量建造房屋,並修建了他的宅第,可以說是岐山下數第一了。住了三年。一天,有個小官吏進來報告,說有不便直說的事,然後小聲哭着說,「我剛纔在床上閉着眼躺着,看到有一個紫衣人招我進入一個大紅門裡,那院落也很象將軍你的府第。只見奏樂的跳舞的,賓客排坐滿堂,只單獨沒有將軍,紫衣人指着台階下面的一個小道說:『從這條路可以看見你的主人』。於是我就向北走,只見荊棘遍地荒涼冷落,那小路才能通過一個人。走到一個低矮的房屋前。過了一排門進去。見將軍躺在床上,捆綁着手腳,有人拿着火來了。正要燒頭髮,你就大哭說:『我太不幸了,活着時候好販賣僧寺的建築材料,貪圖錢財,現在被綁在這裡,三天後就該死了,你回去替我告訴家裡的人,趕快毀掉那些房屋宅第,把那些材料都還給佛寺,一點兒也不要留。』接着火燒得更旺了,不能說完全。」義逸聽後氣憤地呵斥他。第二天,果然腦後生了毒瘡。三天就死了。
贅肉 釋氏因果,時有報應。近歲有一男子,既貧且賤,于上吻忽生一片贅肉,如展兩手許大,下覆其口,形狀醜異,殆不可言。其人每饑渴,則揭贅肉以就飲啜,頗甚苦楚。或問其所因。則曰:「少年無賴,曾在軍伍,常于佛寺安下,同火共刲一羊,分得少肉,旁有一佛像,上吻間可置之,不數日嬰疾,遂生此贅肉焉。」(出《玉堂閒話》)
【譯文】
佛家講因果,總有報應的時候。近年有一個男子,貧窮而且下賤。在上唇上邊突然間長出一片多餘的肉,好象展開的兩支手那麼大,下面可以蓋住他的嘴,形狀醜怪的樣子實在說不出來。這個人每次餓了或者渴了,就須揭開那片多餘的肉才能吃喝。簡直太痛苦了。有人問他這是什麼原因。他說:“我少年時刁鑽,不講道理,游手好閒,曾當過兵,常常在佛寺安營住下,與同夥一起割一隻羊。分到一些肉,旁邊有一尊佛像,上唇那個空間可以放些肉,我就放在那上面了。不過幾天就得了病,於是就生長了這片多餘的肉。
西明寺
長安城西明寺鐘,寇亂之後,緇徒流離,闃其寺者數年。有貧民利其銅,袖錘鏨往竊鑿之,日獲一二斤,鬻于闤闠。如是經年,人皆知之,官吏不禁。後其家忽失所在,市銅者亦訝其不來。後官欲徙其鐘于別寺,見寺鐘平墮在閣上,及仆之,見盜鐘者抱錘鏨,儼然坐于其間,既已乾枯矣。(出《玉堂閒話》)
【譯文】
長安城西明寺有口大鐘,賊寇作亂之後。僧徒流離四散,西明寺空無一人,斷香火有幾年時間了。有個貧民看那口鐘的銅有利,就在衣袖裡藏着錘和鏨到西明寺偷偷地鑿銅,一天可鑿下一二斤,然後就到集市上去賣。象這樣也有一年多了,人們都知道,官吏也不管。後來他們家忽然就不知哪裡去了,買銅的人也怪他怎麼不來賣銅了呢?以後官府想把那口鐘搬到別的寺院裡,看那鐘平墮在樓上,等把它放倒,只見盜銅的人抱著錘和鏨,分明地坐在裡面,已經乾枯了。
明相寺 鳳州城南有明相寺,佛數尊,皆飾以金焉。亂罹之後,有貧民刮金,鬻而自給,迨至時寧,金彩已盡。於是遍身生癬,癢不可忍,常須以物自刮,皮盡至肉,肉盡至骨而死焉。毀佛之咎,昭報如此。(出《冥祥記》)
【譯文】
鳳州城南邊有座明相寺,寺裡有幾尊佛像,都用金子裝飾着。遭亂以後,有個貧民去刮金子,賣了來供給自己的生活。等到社會安定了,佛像的金彩也都刮光了。於是這個人遍身生皮癬,癢得不能忍受,常常須用東西自己往下刮,皮都刮光了還是癢,直到把肉也刮掉到了骨頭而死了。毀佛的罪過,遭到如此的報應。
僧義孚
僧義孚,青社人,解琴。寓于江陵龍興寺,行止詭譎。府主優容之,俾賫錢帛,詣西川寫藏經。或有人偷竊社戶所造藏經出貨,義孚以廉價贖之,其羡財遂為所有。一旦發覺,賣經者斃于枯木下。此僧雖免罪,未久得疾,兩唇反引,有以驢口,其熱痛不可忍也,人皆畏見,苦楚備極而死。同寺有數輩,販鬻經像,懼而舍財,修功德,以孚為鑒戒。(出《冥報記》,明抄本作出《北夢瑣言》。)
【譯文】
和尚義孚,青社人,會彈琴。居住在江陵龍興寺,這個人行動詭異多變,寺主優待他而收容了他,讓他帶著錢財到西川抄寫藏經。有的人偷竊廟堂所造的藏經出賣,義孚就用廉價收買來,剩餘的錢就自己留下了。終於被發覺了,賣經的人死在枯樹下。義孚雖然被免罪,不久就得了病,兩個嘴唇翻長,好象驢的嘴。並且發熱疼痛不能忍受,人們都怕看他,最後受盡痛苦而死了。同寺的和尚中有些人曾販賣過經書和佛像,也害怕了,立刻拿出錢物,建立功德,拿義孚作誡鑒。
開照寺盜
偽蜀金堂縣三學山開照寺,夜群寇入寺,劫掠緇徒罄盡。寺元有釋迦藕絲袈裟,為千載之異物也,賊曹分取,與其妻拆而易之。夫妻當時,手指節節墮落,鬚鬢俱墜,尋事敗。戮于市。(出《儆戒錄》)
【譯文】
前蜀金堂縣三學山有個開照寺。夜間一群賊寇進入寺裡搶光了僧徒的財物。寺裡原來有一件釋迦的藕絲袈裟,是千年珍奇寶物,賊官分取到手後,與他的妻子拆開賣了。立刻夫妻的手指一節一節地掉了,頭髮和鬍鬚也全掉了。不久事情被破獲,在市井中被殺死。
僧紹明
偽蜀大慈寺賜紫慈昭大師紹明,主持文殊閣,常教化錢物,稱供養菩薩聖像。積有星歲,所獲太半入己。後染病,恆見火燒頂至足,周而複始,不勝其苦。悔過懺謝,唱施衣,竟不獲免。(出《儆戒錄》)
【譯文】
前蜀大慈寺御賜紫慈昭大師紹明,作文殊閣主持。他常常叫僧徒化齋收取錢物。說是供養菩薩聖像用,過了些年,所獲得的錢物多半都裝入了私囊。後來生了病,總看見大火從頭頂燒到腳底,燒完又燒,一再重複。紹明忍受不了這樣的痛苦,在菩薩像前拜謝懺悔,大量施捨衣物,但還是不能免除痛苦。
潼江軍
偽蜀潼江,起軍攻取閬州,兵火燒劫,閭裡蕩盡。佛寺有大鐘在地,有一卒運大石擊鐘,令碎而鬻之。鐘破裂流迸,正中卒脛,雙摺而死。(出《儆戒錄》)
【譯文】
前蜀的潼江,發兵攻打閬州,兵士們燒殺搶掠,街巷裡都被掃蕩一空。佛寺地上有一口大鐘。有一個兵士搬來一塊大石頭砸鐘,砸碎後要賣掉,鐘被砸碎四散迸裂,其中的一塊碎片正打在兵的小腿上,兩條腿都折斷然後死了。
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
孫叔敖 崔敬嗣 裴度 劉軻 劉弘敬 蕭倣 孫泰 李質 范明府 程彥賓
孫叔敖
楚孫叔敖為兒,出遊還,憂而不食。母問其故,泣曰:「見兩頭蛇,恐死。」母曰:「今蛇安在?」曰:「敖聞見兩頭蛇者死,恐後人又見,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矣!聞有陰德,天報之福。」(出《賈子》)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