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頁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於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闕,後據邙山,洛水穿城而過,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即據此而得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宜人。唐朝帝王為了享樂,皆頻幸東都。高宗一生先後到洛陽七次。上元年間,他下令于天津橋北,跨洛水興建上陽宮,雕甍綉闥,金碧輝煌。武則天更改東都為神都。終其一朝,除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此度過。她營造明堂,擴建宮苑,將上陽宮修葺得更加豪華富麗,作為自己的寢宮。開元年間,玄宗也曾五次來洛陽,每次至少住一年左右,可以說,洛陽城繁華熱閙之際,正是唐帝國全盛之時。安史之亂,洛陽兩遭兵燹,破壞嚴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天寶以後,帝王不復東幸,舊日宮苑,遂日漸荒廢了。所以,洛陽城的興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七絶。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揚。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事已非。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儘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了。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樑也失去了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而今一片寂寥,只有宮鶯銜着一片殘花飛出牆垣。面對著這番情景,詩人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言史事,不發議論,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蘊藏着作者弔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作者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這正是以樂景寫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牆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裡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了作者難以訴說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堪稱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徐定祥)
瀑布聯句
瀑布聯句
香嚴閒禪師
李忱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素嫻詩文,曾書瀑布詩「穿山透石不辭勞,到底方知出處高」云云,以賦壯懷。他的詩就是由這一首唐詩改易數字而成。此詩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寫得有氣魄,為馮雲山激賞不是偶然的。
此詩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無數不為人知的涓涓細流,騰石注澗,逐漸彙集為巨大山泉,在經歷「千岩萬壑」的艱險後,它終於到達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壯觀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過程,賦予無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辭勞」三字有強烈擬人化色彩,充溢着讚美之情,可與《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艱難能錘煉偉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隱含這樣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轉石,跳珠倒濺,令人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感,卻又不能窺見其「出處」。惟有從遠處望去,「遙看瀑布掛前川」時,才知道它來自雲煙繚繞的峰頂。第二句着重表現瀑布氣象的高遠,寓有人的凌雲壯志,又含有慧眼識英雄的意味。「出處高」則取勢遠,暗逗後文「終歸大海」之意。
寫瀑布經歷不凡和氣象高遠,刻畫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徵,同時醖足豪情,為後兩句充分蓄勢。第三句忽然說到「溪澗」,照應第一句的「千岩萬壑」,在詩情上是小小的迴旋。當山泉在岩壑中奔流,會有重重阻撓,似乎勸它留步,「何必奔衝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間」(白居易《白雲泉》)。然而小小溪澗式的安樂並不能使它滿足,它心向大海,不斷開闢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為崖前瀑布,而且最終要東歸大海。由於第三句的迴旋,末句更有衝決的力量。「豈能」與「終歸」前後呼應,表現出一往無前的信心和決心。「作波濤」三字語極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濤景象。從「留」、「歸」等字可以體味結尾兩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聯想到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的豪情壯懷。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詩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侶。據《庚溪詩話》,「唐宣宗微時,以武宗忌之,遁跡為僧。一日遊方,遇黃檗禪師(按:據《佛祖統紀》應為香嚴閒禪師。因宣宗上廬山時黃檗在海昌,不可能聯句)同行,因觀瀑布。黃檗曰:」我詠此得一聯,而下韻不接。『宣宗曰:「當為續成之。』(以下聯句從略)其後宣宗竟踐位,志先見于此詩矣。」可見,禪師作前兩句,有暗射宣宗當時處境用意;宣宗續後兩句,則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為的情懷。這樣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描繪了衝決一切、氣勢磅礴的瀑布的藝術形象,富有激情,讀來使人激奮,受到鼓舞,故也竟能為農民革命領袖馮雲山所喜愛。藝術形象往往大於作者思想,這也是一個顯例。
(周嘯天)
達摩支曲
達摩支曲
溫庭筠
搗麝成塵香不滅,拗蓮作寸絲難絶。
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
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餘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虜,欲吹羌管先汍瀾。
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萬古春歸夢不歸,鄴城風雨連天草。
「達摩支」,又稱「泛蘭叢」,樂府曲名。這是一首入律的七言古風,借詠歎北齊後主高緯荒淫奢侈、亡國殞身故事,對腐敗的晚唐統治集團進行針砭。全詩十二行,以韻腳轉換為標誌,分為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