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中提出了類似的學說,雖然在術語上略有改變。靈魂裡面有一種成份是理性的,有一種成份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部分有兩重:即,在各種生物(包括植物)之中都可以發見的生長部分與只存在於一切動物的嗜欲部分(
1102b)。理性靈魂的生活就在於沉思,這是人的完滿的幸福,儘管並不能完全達到。「這樣的一種生活對於人恐怕是太高了:因為人並不是就憑作為一個人便可以這樣生活的,而是就他身中有着某種神聖的東西存在,他才能如此的;並且它的活動之優越于其他各種(實際的)德行的作用,正與它之優越於我們復合的本性的程度是一樣的。所以,如果與人比較起來理性乃是神聖的,那末與人的生活比較起來符合於理性的生活也就是神聖的。但是我們絶不能聽從有些人的話,那些人勸告我們說我們既是人就該去想人的事情,既然有死就該去想有朽的事物。我們應當是盡我們的力量使自己不朽,盡最大的努力依照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而生活;因為即使它在數量上很小,但是它在力量上和價值上卻遠遠超過了一切事物」(
1177b)。
從這些段話看來,則似乎個性——這是區別開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東西——是與身體和非理性的靈魂相聯繫着的,而理性的靈魂或者心靈則是神聖的、非個人的。一個人喜歡吃蠔肉而另一個人喜歡吃菠蘿;這就區別開了人與人。但是當他們都想到乘法表的時候,只要他們想得正確,他們之間就沒有任何的分別了。非理性的靈魂把我們區分開來;而有理性的靈魂則把我們結合起來。因此心靈的不朽或理性的不朽並不是個別的人的個人不朽,而是分享着神的不朽。我們看不出亞里士多德是相信柏拉圖以及後來基督教所教導的那種意義上的個.人.的靈魂不朽的。他只是相信就人有理性而論,他們便分享着神聖的東西,而神聖的東西才是不朽的。人是可以增加自己天性中的神聖的成份的,並且這樣做就是最高的德行了。可是假如他真的完全成了功的話,他也就會不再成其為一個個別的人而存在了。這也許並不是對於亞里士多德的話的唯一可能的解釋,但是我以為這卻是最為自然的解釋。
================
①《希臘哲學家》,卷一,第
285頁。
②《倫理學》
1170b。
①《解釋篇》,
17a。
①《亞里士多德》,卷一,第
204頁。
第二十章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
在亞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中,關於倫理學的論文有三篇,但是其中有兩篇現在都公認是出於弟子們的手筆。第三篇,即《尼各馬可倫理學》,絶大部分的可靠性始終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就在這部書裡面也有一部分(即卷五至卷七)被許多人認為是從他弟子的某篇著作裡收進來的。然而,我將略掉這些爭論紛紜的問題,而把這部書當作是一整部書、並且當作是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來處理。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觀點大體上代表着他那時有教育的、有閲歷的人們的流行見解。它既不象柏拉圖的倫理學那樣地充滿着神秘的宗教;它也不讚許象在《國家篇》裡可以看到的那種關於財產與家庭的非正統的理論。凡是既不低於也不高於正派的循規蹈矩的水平的公民們,對於他們認為應該用以規範自己行為的那些原則,都可以在這部倫理學裡面找到一套有系統的闡述。但是要求任何更多的東西的人,就不免要失望了。這部書投合了可尊敬的中年人的胃口,並且被他們用來,尤其是自從十七世紀以來,壓抑青年們的熱情與熱誠。但是對於一個具有任何感情深厚的人,它卻只能令人感到可憎。
他告訴我們說,善就是幸福,那是靈魂的一種活動。亞里士多德說,柏拉圖把靈魂分為理性的與非理性的兩個部分是對的。他又把非理性的部分分為生長的(這是連植物也有的)與嗜欲的(這是一切動物都有的)。當其所追求的是那些為理性所能讚許的善的時候,則嗜欲的部分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是理性的。這一點對於論述德行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理性本身是純粹靜觀的,並且若不借助于嗜欲,理性是絶不會引向任何實踐的活動的。
相應于靈魂的兩個部分,就有兩種德行,即理智的與道德的。理智的德行得自于教學,道德的德行則得自于習慣。立法者的職務就是通過塑造善良的習慣而使公民們為善。我們是由於做出了正直的行為而成為正直的,其他的德行也是一樣。亞里士多德以為我們由於被迫而獲得善良的習慣,但是到時候我們也就會在做出善良的行為裡面發見快樂。這就令人聯想到哈姆雷特對他母親說的話:
即使您已經失節,也得勉力學做一個貞節婦人的樣子。
習慣雖然是一個可以使人失去羞恥的魔鬼,但是它也可以做一個天使,對於勉力為善的人,它會用潛移默化的手段,使他徙惡從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