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全集 - 448 / 462
古典散文類 / 王陽明 / 本書目錄
  

王陽明全集

第448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448頁

朗讀:

繼而門人僉事王臣、主事薛僑,有事于浙,又增治之,始買田七十餘畝。蒸嘗輯理,歲病不給。侍禦張君按浙,乃躋書院而嘆曰,先生之學,論同性善。先生之功,在於社稷。

皆所宜祀,矧覆澤茲土尤甚,惡可忽哉!乃屬提學僉事徐君階,命紹興推官陳讓,以會稽廢寺田八十餘畝為莊,屬之書院。又出法台贖金三百兩,命杭州推官羅大用及錢塘知縣王釴買宋人所為龜疇田九十餘畝以益之。於是需足人聚,風聲益樹,而道化行矣。昔宋因書院而為學校,今于學校之外復立書院,蓋久常特新之意與?予嘗登茲山,坐幽岩,步危磴,俯江流之洄浙,引蒼渤之冥茫,北覽西湖,南目禹穴,雲樹蒼蒼,晴嵐窅窅於是愴然而悲,悄然而戚,恍見先生之如在而能不忘也。


  

乃知學校之設既遠,遠則常,常則玩,玩則怠,怠則學之道其疏乎?書院之作既近,近則新,新則惕,惕則勵,勵則學之道其修乎?茲舉也,立政立教之先務,益於吾浙多矣。」

十六年丁酉十月,門人周汝員建新建伯祠于越。

是年汝員以御史按浙。先是師在越,四方同門來游日眾,能仁、光相、至大、天妃各寺院,居不能容。同門王艮、何秦等乃謀建樓居齋舍于至大寺左,以居來學。師沒後,同門相繼來居,依依不忍去。

是年,汝員與知府湯紹恩拓地建祠于樓前。取南康蔡世新肖師像,每年春秋二仲月,郡守率有司主行時祀。

十一月,僉事沈謐建書院于文湖,祀先生。

文湖在秀水縣北四十里,廣環十里,中橫一州,四面澄碧,書院創焉。謐初讀《傳習錄》,有悟師學,即期執贄請見。師征思、田,弗遂。及聞訃,追悼不已。

後為行人,聞薛子侃講學京師,乃嘆曰:「師雖沒,天下傳其道者尚有人也。」遂拜薛子,率同志王愛等數十人講學于其中,置田若干畝以贍諸生。是年,巡按御史周汝員立師位於中堂,春秋二仲月,率諸生虔祀事,歌師詩以侑食。既後,謐起僉江西,為師遍立南贛諸祠。

比沒,參政孫宏軾、副使劉慤設謐位,附食于師。謐子進士啟原增置贍田,與愛等議附薛子位。祭期定季丁日。同志與祭天真者俱趨文湖,于今益盛。

十七年戊戌,巡按浙江監察御史傅鳳翔建陽明祠于龍山。

龍山在餘姚縣治右。辛巳年,師歸省祖塋,門人夏淳、孫升、吳仁、管州、孫應奎、范引年、柴鳳、楊珂、周于德、錢大經、應揚、谷鐘秀、王正心、正思、俞大本、錢德、周仲實等,侍師講學于龍泉寺之中天閣。師親書三八會期于壁。吳仁聚徒于閣中,合同志講會不輟。

丁亥秋,師出征思、田,每遺書洪、畿,必念及龍山之會。是年傳以諸生請建祠于閣之上方,每年春秋二仲月,有司主行時祀。

十八年己亥,江西提學副使徐階建仰止祠于洪都,祀先生。

自階典江西學政,大發師門宗旨,以倡率諸生。於是同門吉安鄒守益、劉邦采、羅洪先,南昌李遂、魏良弼、良貴、王臣、裘衍、撫州陳九川、傅默、吳悌、陳介等,與各郡邑選士俱來合會焉。魏良弼立石紀事。

吉安士民建報功祠于廬陵,祀先生。

祠在廬陵城西隅。師自正德庚午蒞廬陵,日進父老子弟告諭之,使之息爭睦族,興孝悌,敦禮讓,民漸向化。興利剔蠹,賑疫禳災,皆有實惠。七越月而去,民追思之。

既提督南贛,掃蕩流賊,定逆濠之亂,皆切民命。及聞師訃,喪過河下,沿途哀號,如喪考妣。乃相與築祠,名曰:「報功」,歲修私祀。後曾孔化、賀鈞、周祉、王時椿,時槐、陳嘉謨等相與協成,制益宏麗,春秋郡有司主祀。

十九年庚子,門人周桐、應典等建書院于壽岩,祀先生。


  
壽岩在永康西北鄉,岩多瑞石,空洞塏爽。四山環翠,五峰前擁。桐、典與同門李珙、程文德講明師旨。嵌岩作室,以居來學。

諸生盧可久、程梓等就業者百有餘人。立師位於中堂,歲時奉祀,定期講會,至今不輟。

二十一年壬寅,門人范引年建混元書院于青田,祀先生。

書院在青田縣治。引年以經師為有司延聘主青田教事,講藝中時發師旨。諸生葉天秩七十有餘人,聞之惕然有感,復肅儀相率再拜,共進師學。又懼師聯無所,樹藝不固,乃糾材築室,肖師像于中堂;謂范子之學出於王門,追所自也。

范子卒,春秋配食。乞洪作《仰止祠碑記》,御史洪恆紀其詳。後提學副使阮鶚增建為心極書院,畿作《碑記》。記略曰:「心極之義,其昉諸古乎?孔子《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以至定吉凶而生大業,所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而冒天下之道,無非《易》也。

《易》者無他,吾心寂感、有無相生之機之象也。天之道為陰陽;地之道為剛柔;人之道為仁義:三極於是乎立。象也者,像此者也。陰陽相摩,剛柔相蕩,仁義相禪,藏乎無扃之鍵,行乎無轍之途,立乎無所倚之地,而神明出焉,萬物備焉。

故曰: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此孔子之精藴也。當時及門之徒,惟顏氏獨得其宗。觀夫喟然之嘆,有曰:如有所立,卓爾。

有無之間不可以致詰,雖欲從之,未由也已。故曰發聖人之藴,顏子也。顏子沒而聖學遂亡。後千餘載,濂溪周子始復追尋其緒,發為無極而太極之說,蓋幾之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