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陽明全集 - 415 / 462
古典散文類 / 王陽明 / 本書目錄
  

王陽明全集

第415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415頁

朗讀:

先生嘗築陽明洞,洞距越城東南二十里,學者咸稱陽明先生雲。

憲宗成化八年壬辰九月丁亥,先生生。


  

是為九月三十日。太夫人鄭娠十四月。祖母岑夢神人衣緋玉雲中鼓吹,送兒授岑,岑警寤,已聞啼聲。祖竹軒公異之,即以雲名。

鄉人傳其夢,指所生樓曰「瑞雲樓」。十有二年丙申,先生五歲。

先生五歲不言。一日與群兒嬉,有神僧過之曰:「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竹軒公悟,更今名,即能言。一日誦竹軒公所嘗讀過書。

訝問之。曰:「聞祖讀時已默記矣。」十有七年辛丑,先生十歲,皆在越。

是年龍山公舉進士第一甲第一人。

十有八年壬寅,先生十一歲,寓京師。

龍山公迎養竹軒翁,因攜先生如京師,先生年才十一。翁過金山寺,與客酒酣,擬賦詩,未成。先生從傍賦曰:「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紗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客大驚異,覆命賦蔽月山房詩。

先生隨口應曰:「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明年就塾師,先生豪邁不覊,龍山公常懷憂,惟竹軒公知之。一日,與同學生走長安街,遇一相士。

異之曰:「吾為爾相,後須憶吾言:須拂領,其時入聖境;須至上丹台,其時結聖胎;須至下丹田,其時聖果圓。」先生感其言,自後每對書輒靜坐凝思。嘗問塾師曰:「何為第一等事?」塾師曰:「惟讀書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龍山公聞之笑曰:「汝欲做聖賢耶?」

二十年甲辰,先生十三歲,寓京師。

母太夫人鄭氏卒。居喪哭泣甚哀。

二十有二年丙午,先生十五歲,寓京師。

先生出遊居庸三關,即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詢諸夷種落,悉聞備禦策;逐胡兒騎射,胡人不敢犯。經月始返。一日,夢謁伏波將軍廟,賦詩曰:「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時幾內石英、王勇盜起,又聞秦中石和尚、劉千斤作亂,屢欲為書獻於朝。龍山公斥之為狂,乃止。

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先生十七歲,在越。

七月,親迎夫人諸氏于洪都。

外舅諸公養和為江西布政司參議,先生就官署委禽。合卺之日,偶閒行入鐵柱宮,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聞養生之說,遂相與對坐忘歸。諸公遣人追之,次早始還。

官署中蓄紙數篋,先生日取學書,比歸,數篋皆空,書法大進。先生嘗示學者曰:「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

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後與學者論格物,多舉此為證。

二年己酉,先生十八歲,寓江西。

十二月,夫人諸氏歸餘姚。

是年先生始慕聖學。先生以諸夫人歸,舟至廣信,謁婁一齋諒,語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遂深契之。

明年龍山公以外艱歸姚,命從弟冕、階、宮及妹婿牧,相與先生講析經義。先生日則隨眾課業,夜則搜取諸經子史讀之,多至夜分。四子見其文字日進,嘗愧不及,後知之曰:「彼已游心舉業外矣,吾何及也!」先生接人故和易善謔,一日悔之,遂端坐省言。四子未信,先生正色曰:「吾昔放逸,今知過矣。

」自後四子亦漸斂容。

五年壬子,先生二十一歲,在越。

舉浙江鄉試。


  
是年場中夜半見二巨人,各衣緋綠,東西立,自言曰:「三人好作事。」忽不見。已而先生與孫忠烈燧、胡尚書世寧同舉。其後宸濠之變,胡發其奸,孫死其難,先生平之,咸以為奇驗。

是年為宋儒格物之學。先生始待龍山公于京師,遍求考亭遺書讀之。一日思先儒謂「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沉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聖賢有分,乃隨世就辭章之學。

明年春,會試下第,縉紳知者咸來慰諭。宰相李西涯戲曰:「汝今歲不第,來科必為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先生懸筆立就。諸老驚曰:「天才!天才!」退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無我輩矣。

」及丙辰會試,果為忌者所抑。同舍有以不第為恥者,先生慰之曰:「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識者服之。歸餘姚,結詩社龍泉山寺。

致仕方伯魏瀚平時以雄才自放,與先生登龍山,對弈聯詩,有佳句輒為先生得之,乃謝曰:「老夫當退數舍。」

十年丁己,先生二十六歲,寓京師。

是年先生學兵法。當時邊報甚急,朝廷推舉將才,莫不遑遽。先生念武舉之設,僅得騎射搏擊之士,而不能收韜略統馭之才。於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書,莫不精究。

每遇賓宴,嘗聚果核列陣勢為戲。

十一年戊午,先生二十七歲,寓京師。

是年先生談養生。先生自念辭章藝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師友于天下又不數遇,心持惶惑。一日讀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乃悔前日探討雖博,而未嘗循序以致精,宜無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漸漬洽浹,然物理吾心終若判而為二也。

沉鬱既久,舊疾復作,益委聖賢有分。偶聞道士談養生,遂有遺世入山之意。

十有二年己未,先生二十八歲,在京師。

舉進士出身。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