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
第一章 緒論
常態性心理學、變態性心理學與性衛生學是當代很能喚起普通人注意及興趣的學問。在二十世紀以前,這種注意與興趣,可說是夢想不到的。現今的青年男性,對於性的作品或文獻常常知道得很多,談起來頭頭是道,而青年女性對這個題目也是富有探討精神的,不再表示迴避與忌諱的態度。這在她的老祖母看來,可以說是絶對褻瀆神明的事。
在幾年以前,一個人如從事于科學的性研究,在凡人的眼光裡,這個人至少是有不健全的傾向,甚至於是根本上有惡劣的癖性的。
但在今天,性心理學者與性衛生工作者是頗受人歡迎的,而歡迎得最熱烈的,往往是一些提倡私人道德修養與維護公眾道德原則最有力的一些人。
這種社會態度的變化固然和醫學的發展有關,但除了近幾年外,醫學界的貢獻實在不能算大。這種變化大約始於百年以前。最初在德、奧兩國,後來在別的國家。當時的開山祖師無疑的是幾個醫生,但他們是孤立無助的,其他同行的人,囿于成見,十分之九不免以白眼相看。
在醫界的訓練中,性心理與性衛生是沒有名分的。性生理學的地位几乎是同樣的低微。直到二十年前,醫學界才有第一本真正科學的和包羅不夠全的性生理學與世人相見,這就是馬歇爾(F.H.A。Marsh-all)的那一部書。
通常大學裡的生物教課書既根本不理會性的解剖與性的生理,好像性的機能和動物的生活沒有一點關係,醫學校裡的教課書也就完全不理睬性心理究竟是什麼東西。這種精神是一貫的。不過這麼一來,一個醫師在診治病人的時候,他所必需的這方面的科學知識還不及病者本人所知的多。有時候,他不但吃知識不足的虧,甚至弄出人命亂子來,並且到處受愚腐的成見與習慣的束縛而莫名其妙。
為了掩蓋他諱莫如深的態度,他往往乞討于宗教與道德的信條;殊不知當初有一位基督教的教父早就明說過:凡是上帝創造而不引以為羞恥的東西,我們自己也不應當引為羞恥。這些醫生名為信教極篤,連這一類的話都記不清,實在可以教人驚詫。
這種知識的缺乏與忌諱的態度還造成一種更嚴重的惡果,那就是將有性的精神變態的人認為是「邪氣所鍾」而把他的變態叫做「邪孽」(perversion),因而就把這種人不分青紅皂白地叫做「邪孽者」 (pervert)。一般人對邪孽與邪孽之人只有一個態度,就是如見蛇蝎,避之惟恐不快。所以,性變態的人去訪求醫師是只有失望。醫師不是告訴他說,他的病症無關緊要,可以不必治療,就是根本認為病人有惡劣根性,無法救藥。
在以前,這類例子是很多的。失望的例子一多,去訪求醫師的性變態者便漸漸地少起來,於是便有一部分極有經驗的醫生也往往對人說,性心理變態的例子是極難得的,他本人几乎沒有碰到過。
這種見正不見邪的態度無疑的也有它的用處。一個醫師,模模糊糊一口咬定人世間只有正常的東西,而對於變態的東西,故意不聞不見,這多少對患者也是一個良好的刺激,多少有一點點感化的力量,讓他往正道上走。不過我們要知道,精神的健康和身體的健康,在這一方面是沒有二致的。在想方設法恢復常態以前,醫師對於一個患者的變態,應得有一個精確明智的瞭解。
要他前進到一個目的地,我們總應該先知道他目前所處的是怎樣的一個起點。應付身體的變態我們就應如此,更何況所謂精神的變態,其範圍之廣且不易捉摸的程度,又在身體的變態之上呢?更有甚者,部分的精神變態,其程度往往不深,不妨視為尚在正常範圍以內,而所謂正常的範圍又大概因人而異有不同。要瞭解一個人的正常範圍,在觀察他後天的行為而外,我們更需找尋他的先天的性心理方面的素質。否則,治療的結果表面上好像是把他引回了正道,而實際上這條正道也許是張三或李四的正道,道不是他的正路。
由於我們對於性變態瞭解不深,才有種種很隨便、千篇一律、而實際上很不相干、甚至于會閙亂子的對付方法。比如,我們喜歡為這種人出主意,讓他結婚,以為結婚之後,變態可以不藥自癒。這種主意有時是出對了。但如果我們對於一個人的變態的具體情況沒有充分的瞭解,這種主意雖好,在起初總是亂出的。
試問我們有什麼把握來預測這主意一定會產生效力?試問出了更大的岔子又怎麼辦?
這一番警告可以適用於一切主意與亂出主意的人。性是一個通體的現象,我們說一個人渾身是性,也不為過。一個人的性的素質是融貫他全部素質的一部分瞭解分不開的。有句舊話說得很有幾分道理:「一個人的性是什麼,這個人就是什麼。
」我們不瞭解這一點,而要替給別人在性生活的指導上出主意,是白費心力的。
一個人自己有時候還認不清本身的性面目,他也許正經歷着青年期裡的一個不大正常的階段,但這是很暫時的,他如少安毋躁,就會達到一個較正常與恆久的狀態。或許因為某種特殊過分的反應,他把本性裡的一個不很重要的衝動錯認為主要的衝動。要知道凡是人都是許多衝動組合而成的,有正常的衝動,也有不大正常的衝動,而在性的方面所謂正常的人未必一定得天獨厚,也不過是能夠把一些不大正常的衝動加以控制罷了。就大體言之,一個人的性的素質是無微不至的,是根深蒂固的,是一經成熟便終生不移的,並且大部分是先天遺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