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康熙字典 下 - 309 / 533
其他類 / 張玉書 / 本書目錄
  

康熙字典 下

第309頁 / 共533頁。

 大小:

 第309頁

朗讀:

◆又星名。【爾雅·釋天】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郭注】歲,取歲星行一次也。【疏】按《律正志》分二十八宿為十二次,歲星十二歲而周天,是年行一次也。【周禮·春官】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又】保章氏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疏】此太歲在地,與天上歲星相應而行。歲星右行於天,一歲移一辰,十二歲一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一大周。太歲左行於地,一與歲星跳辰,年數同。歲星為陽人之所見,太歲為陰人所不覩,故舉歲星以表太歲。歲星與日同次之月,一年之中惟於一辰之上為法。若元年甲子朔旦冬至,日月五星俱赴於牽牛之初,是歲星與日同次之月。十一月鬥建子,子有太歲,至後年,歲星移向子上,十二月日月會於□枵。十二月鬥建醜,醜有太歲。推此已後皆然。

◆又歲星木會在東方,為青龍之象,天之貴神福德之星,所在之國必昌。


  

◆又【史記·天官書】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營室為清廟,歲星廟也。【孝經·鉤命決】歲星守心年穀豐。【左傳·昭三十二年】史墨曰:越得歲而吳伐之,必受其凶。

◆又【岳珂·桯史】今星家以太歲為凶星。【王充·論衡】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凶。抵太歲名曰歲下,負太歲名曰歲破。

◆又年穀之成曰歲。【左傳·哀十六年】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杜注】歲,年穀也。【前漢·武帝詔】為歲事曲加禮。

◆又周制有歲計、歲會。【周禮·春官】職歲。【注】主歲計者。【又】歲終,則令百官各正其治,受其會。三歲則大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又】司會以參互攷日成,以月要攷月成,以歲會攷歲成。

◆又【史記·天官書】臘之明日曰初歲。【四民月令】亦曰小歲。

◆又始歲曰獻歲。【楚辭·招魂】獻歲發春。【注】獻,進也。歲始來進,春氣奮揚也。

◆又【東京夢華錄】除夕夜,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又【風土記】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

◆又【蘇軾·饋歲詩序】蜀中値歲晚間遺,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

◆又萬歲,山名。在桂陽。【水經注】萬歲山生靈壽木,溪下即千秋水。水側居民號萬歲村。

◆又水名。【伏琛·三齊略記】曲城、齊城東有萬歲水,水北有萬歲亭。

◆又湖名。【廣輿記】萬歲湖,在建昌府南豐縣。

◆又宮名。【三輔黃圖】汾陽有萬歲宮。

◆又木名。【爾雅·釋木疏】杻一名檍,今宮園種之,名萬歲木,取名於億萬也。

◆又【集韻】相絶切,音雪。義同歱。【曹植·平原公主誄】城闕之詩,以日喻歲。況我愛子,神光長滅。歲亦讀雪。

◆又【集韻】蘇臥切,音□。□歲,穀名。 【說文】從步戌聲。律正書名五行為五步。一說從步者,躔度之行,可推步也。從戌者,木星之精,生於亥,自亥至戌而周天。戌與歲亦諧聲,別作嵗、歳,□非。考證:〔【周禮·春官】馮相氏疏十有二歲。小周,千七百二十八年為大周。〕 謹照原文為字改一字。〔三歲則大計羣吏之屬,而誅賞之。〕 謹照周禮原文屬改治。

█歸 【辰集下】【止字部】 歸 〔古文〕□【唐韻】舉韋切【集韻】居韋切,□音騩。還也,入也。【詩·小雅】薄音旋歸。

◆又還所取之物亦曰歸。【春秋·定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陰田。

◆又【禮·祭義】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歸之。【孟子】久假而不歸。皆還復之義。

◆又【春秋·隱元年】歸惠公仲子之賵。【杜注】歸者,不反之辭。【桓七年】突歸於鄭。【穀梁傳】歸,易辭也。

◆又依歸也。【詩·曹風】於我歸處。【毛傳】歸,依歸也。

◆又歸附也。【穀梁傳·莊二年】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詩·大雅】豈弟君子,民之攸歸。

◆又【說文】女嫁也。【詩·周南】之子于歸。【禮·禮運】男有分,女有歸。

◆又【穀梁傳·隱二年】婦人謂嫁曰歸,反曰來歸。【注】嫁而曰歸,明外屬也。反曰來歸,明從外至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夫人歸寧曰如某,出曰歸於某。

◆又投也,委也。【左傳·襄三年】請歸死於司敗。

◆又【前漢·申屠嘉傳】鼂錯恐自歸景帝。【注】師古曰:自首于天子。

◆又與也,許也。【論語】天下歸仁焉。


  
◆又合也。【禮·緇衣】私惠不歸德。【注】謂不合於德義。

◆又終也。【左傳·宣十一年】以討召諸侯,而以貪歸之。

◆又歸妹,卦名。

◆又三歸,臺名。【史記注】三歸,取三姓女也。

◆又指趨曰歸。【易·繫辭】殊途而同歸。【史記·李斯傳】覩指而識歸。

◆又道家有八歸。【參同契】九還、七返、八歸、六居。【注】八歸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真,歸煉鼎中,故曰八歸。

◆又【謝察微·算經】有歸法,歸已入之數也。

◆又歸藏,黃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歸藏。【注】歸藏者,萬物莫不歸而藏之於中。此《易》以純坤為首,故名。

◆又【爾雅·釋親】女子謂晜弟之子為姪,謂姪之子為歸孫。

◆又饋也。【論語】歸孔子豚。【晉語】不腆敝邑之禮,敢歸諸下執政。

◆又山名。【山海經】太行之山,其首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

◆又州名。【廣韻】本春秋夔子國,武德初,割夔州之秭歸巴東二縣,置州,取歸國為名也。【廣輿記】今屬荊州府。

◆又姓。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