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康熙字典 上 - 428 / 570
其他類 / 張玉書 / 本書目錄
  

康熙字典 上

第428頁 / 共570頁。

 大小:

 第428頁

朗讀:

◆又【廣韻】許欠切【集韻】虛欠切,□音搚。妨也。

◆又【集韻】迄及切,音吸。脅肩,竦體也。或書作脇。


  

█脆 【未集下】【肉字部】 脆 【廣韻】俗脃字。

█脇 【未集下】【肉字部】 脇 【集韻】同脅。

█脈 【未集下】【肉字部】 脈 【集韻】莫獲切【正韻】莫白切,□音麥。【說文】血理分袤行體者。【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臟六府之氣分流四支也。【釋名】脈,幕也,幕絡一體也。【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注】血脈必周身而作。【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裏。

◆又地脈。【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注】鹹,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脈。

█脈 【未集下】【肉字部】 脈 【正字通】俗脈字。【韻會】毛氏曰:字從月從□。今從永者,誤也。永,古詠字。反永為□。□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從□,取邪流義,不當從永。但相承已久,不敢廢也。(脈)【集韻】莫獲切【正韻】莫白切,□音麥。【說文】血理分袤行體者。【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臟六府之氣分流四支也。【釋名】脈,幕也,幕絡一體也。【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注】血脈必周身而作。【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裏。

◆又地脈。【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注】鹹,水味。水之流行地中,似脈。

█膔 【未集下】【肉字部】 膔 【集韻】盧谷切,音祿。腹鳴也。

█胢 【未集下】【肉字部】 胢 【正字通】同□。

█肞 【未集下】【肉字部】 肞 【篇海類編】音義。腶肞,脯也。

█腸 【未集下】【肉字部】 腸 【唐韻】直良切【集韻】【韻會】【正韻】仲良切,□音長。【說文】大小腸,藏府之二名也。【正字通】大腸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迴疊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小腸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迴疊積十六曲,容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白虎通】大腸,小腸,心肺府也。腸為心肺主,心為皮體主,故為兩府也。【詩·大雅】自有肺腸。【書·盤庚】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正告爾百姓于朕志。

◆又【釋名】暢也,言通暢胃氣也。

◆又【博雅】詳也。

◆又羊腸,太行山阪名。【戰國策】趙聞之起兵臨羊腸。【史記·趙世家】羊腸之西。【注】太行山阪通名。南屬懷州,北屬澤州。

◆又無腸,國名。【山海經】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為人長而無腸。

◆又馬腸,獸名。【山海經】讙舉之山,雒水出焉,其中多馬腸之物。【注】馬腸,人面虎身,音如嬰兒。

◆又魚腸,刃名。見【三國蜀志】。

◆又草名。【博雅】鹿腸,□蔘也。【又】馬腸,亦草名,葉似桑。見【山海經·讙舉之出注】。

◆又黃腸,槨名。【後漢·梁商傳】賜黃腸玉匣。【注】以栢木黃心為槨也。

◆又【禮·儀志】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

█股 【未集下】【肉字部】 股 【唐韻】公戶切【韻會】果五切,□音古。【說文】髀也。【韻會】脛本曰股,輔下體者。【易·說卦】巽為股。【疏】股隨於足,則巽順之謂,故為股也。【詩·小雅】赤芾在股。【傳】脛本曰股。【前漢·高五王傳】因退立,股戰而慄。【注】股,腳也。戰者,懼之甚也。

◆又【釋名】股,固也,為強固也。

◆又車上近轂者亦名股。【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參分其股圍。【注】股,謂近轂者也。方言,股以喻其豐。

◆又磬上亦有股。【周禮·冬官考工記】磬氏為磬,其博為一,股為二,鼓為三。【注】股,磬之上大者也。

◆又國名。【山海經】長股之國,在雄常北。 【集韻】或作□。亦作骰。

█肢 【未集下】【肉字部】 肢 【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廣韻】□躰。【集韻】體四胑也。或作□□,通作支。【管子·君臣篇】四肢不通,六道不達。

◆又腰肢。【庾肩吾詩】非關能結束,本自細腰肢。

◆又【五音集韻】矢利切,屍去聲。佒也。

█肣 【未集下】【肉字部】 肣 【廣韻】胡男切,音含。【玉篇】舌也。【廣韻】排囊柄也。


  

◆又同函。

◆又【集韻】戶感切,音頷。牛腹也。

◆又【集韻】【韻會】□渠金切,音琴。【集韻】斂也。灼龜首仰足肣。【史記·龜筴傳】肣開。【注】音琴。肣謂兆足斂也。

◆又【集韻】胡南切,音含。肥牛脯。或從含。

█肥 【未集下】【肉字部】 肥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符非切,音腓。【說文】多肉也。從肉從卪,會意。【徐曰】肉不可過多,故從卪寓戒。【禮·禮運】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

◆又【博雅】肥,盛也。

◆又【廣韻】肥腯。【蔡邕·獨斷】凡祭宗廟禮,牲之別名,豚曰腯肥。【詩·小雅】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左傳·桓六年】博碩肥腯。

◆又田有肥瘠。【書·禹貢厥田惟中中傳】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為第五。

◆又馬亦稱肥。【前漢·食貨志】冠蓋相望,乗堅策肥。

◆又饒裕也。【易·遯卦】上九肥遯。【疏】肥,饒裕也。

◆又幡名。【吳語】建肥胡。【注】肥胡,幡名。

◆又鳥名。【山海經】英山有鳥焉,其名曰肥遺。

◆又蛇名。【山海經】太華之山有蛇焉,名曰肥□。【注】肥,□,皆毒蟲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