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蘇東坡集 上 - 196 / 223
古典詩類 / 蘇東坡 / 本書目錄
  

蘇東坡集 上

第196頁 / 共223頁。

 大小:

 第196頁

朗讀:

而于其末復策之曰「富人強國,尊君重朝。弭災致祥,改薄從厚。此皆前世之急政,而當今之要務」。此臣有以知陛下之聖意,以為向之所以策臣者,各指其事,恐臣不得盡其辭,是以復舉其大體而概問焉。又恐其不能切至也,故又詔之曰「悉意以陳而無悼後害」。臣是以敢復進其猖狂之說。夫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陛下念祖宗之重,思百姓之可畏,欲進一人,當同天下之所欲進;欲退一人,當同天下之所欲退。今者每進一人,則人相與誹曰:是出於某也,是某之所欲也。每退一人,則又相與誹曰:是出於某也,是某之所惡也。臣非敢以此為舉信也。然而致此言者,則必有由矣。今無知之人,相與謗于道曰:聖人在上,而天下之所以不盡被其澤者,便嬖小人附於左右,而女謁盛于內也。為此言者固妄矣。然而天下或以為信者,何也?徒見諫官御史之言,乎難以入,以為必有間之者也。徒見蜀之美錦,越之奇器,不由方貢而入于官也。如此而向之所謂急政要務者,陛下何暇行之?臣不勝憤懣,謹複列之於末。惟陛下寬其萬死,幸甚幸甚!謹對。

【擬進士對禦試策(並引狀問)】


  

右臣準宣命差赴集英殿編排舉人試卷。竊見陛下始革舊制,以策試多士,厭聞詩賦無益之語,將求山林樸直之論,聖聽廣大,中外歡喜。而所試舉人不能推原上意,皆以得失為慮,不敢指陳闕政,而阿諛順旨者又卒據上第。陛下之所以求於人至深切矣,而下之報上者如此,臣竊深悲之。夫科場之文,風俗所繫,所收者天下莫不以為法,所棄者天下莫不以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辭律,則詩賦之士,曲盡其巧。自嘉以來,以古文為貴,則策論盛行于世,而詩賦幾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無不化。今始以策取士,而士之在甲科者,多以諂諛得之。天下觀望,誰敢不然?臣恐自今以往,相師成風,雖直言之科,亦無敢以直言進者。風俗一變,不可復返,正人衰微,則國隨之,非復詩賦策論迭興迭廢之比也。是以不勝憤懣,退而擬進士對禦試策一道。學術淺陋,不能盡知當世之切務,直載所聞,上將以推廣聖言,庶有補于萬一,下將以開示四方,使知陛下本不諱惡切直之言,風俗雖壞,猶可以少救。其所撰策,謹繕寫投進,干冒天威,臣無任戰恐待罪之至。

問。朕德不類,托于士民之上,所與待天下之治者,惟萬方黎獻之求,詳延于廷,諏以世務,豈特考子大夫之所學,且以博朕之所聞。蓋聖王之禦天下也,百官得其職,萬事得其序。有所不為,為之而無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無不服。田疇闢,溝洫治,草木暢茂,鳥獸魚鱉無不得其性。其富足以備禮,其和足以廣樂,其治足以致刑。子大夫以謂何施而可以臻此?方今之弊,可謂眾矣。拯之之術,必有本末,施之之宜,必有先後。子大夫之所宜知也。生民以來,所謂至治,必曰唐虞成周之時,詩書所稱,其跡可見。以至後世賢明之君,忠智之臣,相與憂勤以營一代之業,雖未盡善,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詳著之,朕將親覽焉。

對。臣伏見陛下發德音,下明詔,以天下安危之至計,謀及于布衣之士,其求之不可謂不切,其好之不可謂不篤矣。然臣私有所憂者,不知陛下有以受之歟?《禮》曰:「甘受和,白受采。」故臣願陛下先治其心,使虛一而靜,然後忠言至計可得而入也。今臣竊恐陛下先入之言已實其中,邪正之黨已貳其聽,功利之說已動其欲,則雖有皋陶、益稷為之謀,亦無自入矣,而況于疏遠愚陋者乎!此臣之所以大懼也。若乃盡言以招禍,觸諱以忘軀,則非臣之所恤也。


  
聖策曰「聖王之禦天下也,百官得其職,萬事得其序」。臣以為陛下未知此也,是以所為顛倒失序如此。苟誠知之,曷不尊其所聞而行其所知歟?百官之所以得其職者,豈聖王人人而督責之?萬事之所以得其序者,豈聖王事事而整齊之哉?亦因能以任職,因職以任事而已。官有常守謂之職,施有先後謂之序。今陛下使兩府大臣侵三司財利之權,常平使者亂職司守令之治。刑獄舊法,不以付有司,而取決於執政之意;邊鄙大慮,不以責帥臣,而聽計于小吏之口。百官可謂失其職矣。王者之所宜先者德也,所宜後者刑也;所宜先者義也,所宜後者利也。而陛下易之,萬事可謂失其序矣。然此猶其小者。其大者,則中書失其政也。宰相之職,古者所以論道經邦,今陛下但使奉行條例司文書而已。昔邴吉為丞相,蕭望之為御史大夫,望之言陰陽不和,咎在臣等,而宣帝以為意輕丞相,終身薄之。今政事堂忿爭相詬,流傳都邑,以為口實,使天下何觀焉。故臣願陛下首還中書之政,則百官之職,萬事之序,以次而得矣。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