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文選 - 259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晚清文選

第259頁 / 共483頁。

 大小:

 第259頁

朗讀:

昔在京師,既與諸君子開會,以講中國自強之學,朝士集者百數,然猶未足合天下之才。海內耆賢通學,捧手推襟,欲推廣京師之會,擇合群之地而益宏厥規則。滬上總南北之匯,為士夫所走集,乃集中外之圖書器藝,集南北之通人志士,講習其間,而因推行于直省焉。凡吾神明之冑,衣冠之族,思保其教,思保其類以免為象駝牛馬之受檻縶割,豈無同心乎?抑其甘淪異類耶?其諸有樂於會友輔仁歟?仁者何仁?吾神明之冑,先聖孔子教非之歟?

○應詔統籌全局疏


  

竊頃者德人割據膠洲,俄人窺伺旅大,諸國環伺,岌岌待亡。自甲午和議成後,臣累上書,極陳時危,力請變法,格未得達,旋即告歸。土室撫膺,閉門泣血,未及三年,遂有茲變。臣萬里浮海,再詣闕廷。荷蒙皇上不棄芻蕘,特命總理各國事務王大臣傳詢,問以大計。覆命具摺上陳,並宣取臣所著,《日本變政考》,《俄大彼得變政考》,進呈禦覽。此蓋歷朝未有之異數,而大聖人采及葑菲之盛德也。臣愚何人,受此殊遇,遭際時艱,敢不竭盡其餘,以備採擇。

臣聞方今大地守舊之國,未有不分割危亡者也。有次第脅割其土地人民而亡之者,波蘭是也。有盡取其利權,一舉而亡之者緬甸是也。有盡亡其土地人民,而存其虛號者,安南是也。有收其利權而後亡之者,印度是也。有握其利權,而徐分割而亡之者,土耳其、埃及是也。我今無士無兵,無餉無船無械。雖名為國,而土地鐵路輪船商務銀行,惟敵之命,聽客取求,雖無亡之形,而有亡之實矣。後此之變,臣不忍言。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然則守舊開新之效,已斷可睹矣。以皇上之明,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存,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皇上與諸臣誠審知其病之根原,則救病之方,即在是矣。

夫方今之病,在篤守舊法而不知變。處列國競爭之世,而行統一垂裳之法,此如已夏而衣重裘,涉水而乘高車,未有不病而淪胥者也。《大學》言:日新又新。孟子稱:新子之國。《論語》孝子毋改父道,不過三年。然則三年之後,必改可知。夫物新則壯,舊則老,新則鮮,舊則腐,新則活,舊則板,新則通,舊則滯,物之理也。法既積久,弊必叢生,故無百年不變之法。況今茲之法,皆漢唐元明之敝政,何嘗為祖宗之法度哉?又皆為胥吏舞文作弊之巢穴,何嘗有絲毫祖宗之初意哉?今托于祖宗之法,固已誣祖宗矣。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夫使能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與稍變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輕,殆不待辨矣。雖然,欲變法矣,而國是未定,眾論不一,何從而能捨舊圖新哉?

夫國之有是,猶船之有舵,方之有針,所以決一國之趨向,而定天下之從違者也。若針之子午未定,舵之東西遊移,則徘徊莫適,悵悵何之。行者不知所從,居者不知所往。放乎中流而莫知所休,指乎南北而莫知所極。以此而駕橫海之大航,破滔天之巨浪,而適遭風沙大霧之加交,安有不沉溺者哉?今朝廷非不稍變法矣。然皇上行之,而大臣撓之。才士言之,而舊僚攻之。不以為用夷變夏,則以為變亂祖制。謡謗並起,水火相攻。以此而求變法之有效,猶卻行而求及前也,必不可得矣。皇上既審時勢之不能不變,知舊法之不能不除。臣請皇上斷自聖心,先定國是而已。國是既定矣,然下手之方,其本末輕重,剛柔緩急不同。措置之宜,其規模條理,綱領節目大異,稍有乖誤,亦無成功。


  
臣愚嘗斟酌古今,考求中外,唐虞三代之法度至美,但上古與今既遠。臣願皇上日讀《孟子》,師其愛民之心。漢唐宋明之沿革可採,但列國與一統迥異。臣願皇上上考《管子》,師其經國之意。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共和,地遠俗殊,變久跡絶。臣故請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也。然求其與地不遠,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書佳畫,墨跡尚存,而易於臨摹。如宮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鋪設,則莫如取鑒於日本之維新矣。

日本之始也,其守舊攘夷與我同,其幕府封建與我異。其國君守府,變法更難。然而成功甚速者,則以變法之始,趨向之方針定,措施之條理得也。考其維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義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國事。二曰立對策所以征賢才。三曰開制度局而定憲法。其誓文在決萬幾于公論,采萬國之良法。協國民之同心,無分種族;一上下之議論,無論藩庶。令群臣咸誓言上表,革面相從。於是國是定而議論一矣。召天下之征士貢士,咸上書於對策所,五日一見,稱旨者擢用,於是下情通而群才進矣。開制度局于宮中,選公卿諸侯大夫,及草茅才士二十人,充總裁,議定參預之任,商榷新政,草定憲法,於是謀議詳而章程密矣。日本之強,效原于此。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