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文選 - 249 / 483
古典散文類 / 林則徐等 / 本書目錄
  

晚清文選

第249頁 / 共483頁。

 大小:

 第249頁

朗讀:

今欲重整海軍,于購械而外,宜改定章程,選求將帥,仿照西法成規,海軍提督但聽樞府之號令,不受疆臣之節制。兩國既下戰書,即許便宜行事。尤應沿海各省一律舉辦。無事則分道巡遊,有事則聯為一氣,不得稍分畛域。今春威海告急,南洋兵輪坐視而不之救,重為泰西諸邦所訕笑。急宜統籌全局,俟辦理稍有端緒,應合沿海七省,特簡總大員。庶使筋節靈通,聲氣聯絡,一方告警,全軍立至矣。目今辦法,應先向英國延先水師宿將,如昔年琅威裡其人者。多設水師學堂,以儲其才。派學成各生,或出洋遊歷,或備資斧分寄各國兵船,以資習練。天下無不可辦之事,但在實心實力以求之耳。

一設立學堂以儲人材也。泰西各邦近今人才輩出,其大本大原,全在廣設學堂。商有學堂,則操奇計贏之術日嫻;工有學堂,則創造利用之智日闢;農商有學堂,則樹藝飼畜之利日溥;礦務有學堂,則寶藏之富日新;醫有學堂,則生養之道日邃;聲光化電各項格致有學堂,則新理新物日出而不窮;水師陸師各項武備學堂,則戰守攻取日習而益熟。乃至女子亦有塾政,聾啞亦有教法。以故國無棄民,地無棄材,富強之基,由斯而立。至其學堂之制,不必盡由官設,民間紳富,亦集資舉辦。但國家設大書院以考取之。今中國各書院義塾,制亦大備,乃設八股試帖詞賦經義而外,一無講求。又明知其無用,而徒以法令所在,相沿不改,人材消耗,實由於此。


  

擬請特旨通飭各直省督撫,務必破除成見,設法變更。棄章句小儒之習,求經濟匡世之材,概從實學。應先舉省會書院歸併裁改,創立各項學堂。將現在京師總署,上海製造局,已譯各種西學之書,分印頒發,一面仍廣格致新聞,及新近年新出西史,延積學之西士,及中國久于西學有為之人,為之教習。尤必朝廷妥定章程,考取垂為令典,務使民間有一種之學,國家即有一途之用。數年以後,民智漸開,然後由省而府而縣,遞為推廣,將大小各書院,一律裁改,開設各項學堂。即民亦必有自行集資設立者。將見海內人士,喁喁向風。而謂一切官商製造之學,貨利之則,水陸之軍,不能媲美歐洲,臣不信也。

日本自維新以來,不過一二十年,而國富民強,為泰西所推服,是廣興學校,力行西法之明驗。今日中國關鍵全繫乎此。蓋人才為國家根本,盛衰之機,互相倚伏,正不得謂功效之迂遠也。以上各條,或變通舊制,或創行新法,臣愚亦何敢謂所言盡屬可行。第變通盡利,力求富強之道,舍此不圖,更無長策。自來殷憂啟聖,多難興邦,時局轉移之變,正在今日。伏願皇上法五帝三皇作之遺意,敕下部臣疆臣,通籌合議,斷自宸衷,俯采而施行之。上以固億萬年有道之基,下以慰薄海臣民之望。臣不勝顫慄迫切之至。謹恭摺具陳,伏乞皇上聖鑒,謹示施行。謹奏。

☆康祖詒等○上皇帝書第二

為安危大計,乞下明詔,行大賞罰遷都練兵變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國命,呈代請奏事:竊聞與日本議和,有割奉天沿邊,及台灣一省,補兵餉二萬萬兩,及通商蘇杭,聽機器洋貨流行內地,免其厘稅等項,此外尚有獻俘遷民之說。閲《上海新報》,天下震動,舉國廷諍,都人惶恐。又聞台灣民臣,不敢奉詔,思戴本朝,人心之固,斯誠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澤,涵濡煦育,數百年而得此。然伏下風數日換約期迫矣,猶未聞明詔赫然峻拒日夷之求,嚴正議臣之罪,甘忍大辱,委棄其民。以列聖艱難締構而得之,一旦從容誤聽而棄之,如列祖列宗何如?天下臣民何?然推皇上孝治天下之心,豈忍上負宗廟,下棄其民哉!良由誤于議臣之言,以為京師為重,邊省為輕,割地則都畿能保,不割則都畿震動,故苟從權,宜忍于割棄也。又以群議紛紛,雖力擯和議,而保全大局,終無把握,不若隱忍求和,猶苟延旦夕也。又以為和議成後,可十數年無事,如庚申以後也。左右貴近,論率如此。故盈廷之言,雖切而不入,議臣之說雖辱而易行。所以甘于割地棄民而不顧也。


  

竊以為棄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舉。舉人等朝廷。而朝廷可棄台民即可棄我,一旦有事次等割棄,終難保為大清國之民矣。民心先離,將有見土崩瓦解之患。《春秋》書梁亡者梁未亡也,謂自棄其民同於亡也。故謂棄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日本之於台灣未加一矢,大言恫喝,全島已割。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