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歐陽修集 - 510 / 544
古典散文類 / 歐陽修 / 本書目錄
  

歐陽修集

第510頁 / 共544頁。

 大小:

 第510頁

朗讀:

先公平生連典大郡,務以鎮靜為本,不求聲譽。治存大體,而施設各有條理,綱目不亂。非盜賊大獄,不過終日。吏人不得留滯為奸。如揚州、南京、青州,皆大郡多事,公至數日,事十減五六,既久,官宇闃然。嘗曰:「以縱為寬,以略為簡,則事弛廢而民受弊。吾所謂寬者不為苛急,簡者去其繁碎爾。」故所至不見治跡,而民安其不擾。既去,至今追思不已,今滁、揚二州皆有生祠。而公天性仁恕,斷獄常務從寬,嘗雲「漢法惟殺人者死,後世死刑多矣」。故凡死罪非已殺人而法可出入者,皆全活之,曰「此吾先君之志也」。其在河北一議,活二千人之命。及晚年在京東奏寬沙門島刑名,設法減其人數,賴以獲全者甚眾。〈沙門島罪人,寨主舊敢專殺,故數不多而易制。馬默知登州,務全人命,舉察甚嚴,稍優恤罪人。罪人既多而又不畏本寨,漸恣橫難制,京東議者大患之。有司之意,多欲許令依舊一面處置。公以為朝廷既貸其命,豈可非理殺之,奏請將編敕州名合配沙門島而情稍輕者,只配遠惡州軍,見在島多年情輕者放遠,遂以無事,而人亦獲全。〉

先公初有太原之命,令赴闕朝見。中外之望,皆謂朝廷方虛相位以待公。公六上章,堅辭不拜,而請知蔡州,天下莫不嘆公之高節。


  

先公在亳,年才六十一,已六上章乞致仕。而上方眷留,未聽。及在蔡,勤請益堅,遂如素志。公既氣貌康強,而年未及禮制,一旦勇退,近古數百年所未嘗有,天下士大夫仰望驚嘆。公雖退居于家,士論猶望以為輕重。

先公平生以直道見忌于群小,再被貶逐,而未嘗以介意。初在峽州,作至喜亭。及自河北,以小人無名之謗降知滁州,治州泉為幽谷泉,作亭于琅邪山,自號醉翁。及晚年,又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于其間,是為六一」,自為傳以刻石。

先公平生於物少所嗜好,雖異物奇玩,不甚愛惜,獨好收蓄古文圖書,集三代以來金石銘刻為一千卷,以校正史傳百家訛繆之說為多。藏書一萬卷,雖至晚年,暇日惟讀書,未嘗釋卷。

先公平生著述:《易童子問》三卷,《詩本義》十四卷,《五代史》七十四卷,《居士集》五十捲,《歸榮集》一卷,《外製集》三卷,《內製集》八卷,《奏議集》十八卷,《四六集》七卷,《集古錄》跋尾十捲,雜著述十九卷,諸子集以為家書,總目八卷。其遺逸不錄者,尚數百篇,別為編集而未及成。又奉敕撰《唐書·紀》十捲、《志》五十捲、《表》十五卷。在館職日,與同時諸公共撰《崇文總目》、《祖宗故事》。

【朱子考歐陽文忠公事蹟】

余讀廬陵歐文新本,觀其附錄所載行狀、謚議、二刻、四傳,皆以先後為次。而此事蹟者獨居其後,豈以公諸子之所為而不敢以先於韓、吳諸公及一二史臣之作邪?此其用意已精,而為法亦嚴矣。然綜其實,則事蹟雲者正行狀之底本,而碑誌、四傳所由出也,向使直指先後之次而以冠于《附錄》之篇,則彼數書者皆可見其因革損益之次第矣,是亦豈不可邪。間又從鄉人李氏得書一編,凡十六條,皆記公事,大略與此篇相出入,疑即其初定之草稿。顧其標題,乃謂公所自記,而凡公字皆以丹筆圍之。此則雖未必然,然于此本亦有可相發明者,因略考其異同有無之互見者,具列于左方。

【經術】

李本云:「公嘗謂世之學者好以新意傳注諸經,而常力詆先儒。先儒于經不能無失,而其所得者固多矣。正其失可也,力詆之不可也。其語在《詩譜後序》。」又謂:「前儒注諸經惟其所得之多,故能獨出諸家,而行于後世。而後之學者各持好勝之心,務欲掩人而揚己,故不止正其所失,雖其是者,一切易以己說,欲盡廢前人而自成一家。於是至于以是為非,牽強為說,多所乖繆,則並其書不為人所取。此學者之大患也。故公作《詩本義》,止百餘篇而已,其餘二百篇無所改易,曰『毛、鄭之說是也,復何雲乎』。又其作《易童子問》,正王弼之失者才數十事耳。其極論《繫辭》非聖人之書,然亦多使學者擇取其是而舍其非可也,便以為聖人之作不敢取捨而盡信之則不可也。其公心通論常如此。」〈此與定本大旨不異,但書先後詳略有不同者。「繫辭」之說,則疑其諸子不敢力主而復自刪之也。〉

【醉翁亭記】


  
李本「未有此體」下有「醉翁亭在琅邪山寺側,記成刻石,遠近爭傳,疲于模打。山僧雲寺庫有氈,打碑用盡,至取僧堂臥氈給用。凡商賈來供施者,亦多求其本,僧問作何用,皆云所過關征以贈監官,可以免稅」,乃屬於「公作《集古錄目序》之上」。〈此條疑以其不急而刪之。〉

【修五代史】

李本「亂世之書也」下有「吾用春秋之法,師其意不襲其文」十三字。又其「事備」下有「議者以謂公不下司馬遷,又謂筆力馳騁相上下而無駁雜之說。至于《本紀》立法精密,則又遷所不及也。亦嘗自謂『我作《伶官傳》,豈下《滑稽》也』」。〈「議者」以下,疑以不欲凌跨古人而刪之。〉

【平心無怨惡】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