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遠矣楊氏,有來其始。赤泉侯功,與漢俱起。震官太尉,四世以公。于陵正直,仆射于唐。師復理卿,振左拾遺。文蔚獲嘉,其後益衰。避亂中州,曾祖始南。祖屈偽邦,令于烏江。又適南粵,皇考是生。晦顯有時,發於皇明。在考司馬,始仕坊州。遂家中部,道德之優。司馬四子,唯公克大。非徒大之,將又長之。世有官族,孰無系譜?或絶于微,或亡其序。不絶不亡,由屢有人。誰如楊世,愈久而蕃。次第弗迷,昭穆綿聯。公其歸此,安千萬年。
【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皇三年〉】
君諱琪,字寶臣,姓楊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戰射為俗,而楊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諱弘信,為州刺史。祖諱重勛,又為防禦使。太祖時,為置建寧軍于麟州,以重勛為留後,後召以為宿州刺史、保靜軍節度使,卒贈侍中。父諱光,以西頭供奉官監麟州兵馬,卒於官。君其長子也。君之伯祖繼業,太宗時為雲州觀察使,與契丹戰歿,贈太師、中書令。繼業有子延昭,真宗時為莫州防禦使。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君生於將家,世以武顯,而獨好儒學,讀書史。為人材敏,謙謹沈厚,意恬如也。初以父卒於邊,補殿侍,後用其從父延昭任,為三班奉職,累官至供備庫副使,階銀青光祿大夫,爵原武伯。李溥為發運使,以峻法繩下吏,凡溥所按行,吏皆先戒以備,而溥至,多不免,其黜廢者數百人。其聞溥來,輒惶懼自失,至有投水死者。君時年最少,為奉職,監大通堰,去溥治所尤近。溥嘗夜拿輕舟猝至,按其文簿,視其職事,如素戒以備者,溥稱其才。
君所歷官,無不稱職,其後同提點河東、京西、淮南三路刑獄公事,君嘆曰:「吾本武人,豈足以知士大夫哉?然其職得以薦士,亦吾志也。」其所舉者二百餘人,往往為世聞人。嘗坐所舉一人罰金,君喜曰:「古人拔士,十或得五,而吾所薦者多矣,其失者一而已。」
君少喪父,事其母韓夫人,以孝聞。後以恩贈其父左驍衛將軍,母夫人南陽縣太君。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有子曰畋,賢而有文武材,今為尚書屯田員外郎、直史館。君以皇二年六月壬戌卒於淮南,年七十有一。皇三年十月甲申,畋以其喪合慕容氏之喪,葬于河南洛陽杜澤原。銘曰:
楊世初微自河西,彎弓馳馬耀邊陲。桓桓侍中國屏毗,太師、防禦傑然奇,名聲累世在羌夷。時平文勝武力衰,溫溫供備樂有儀。好賢舉善利豈私?愷悌君子神所宜。康寧壽考順全歸,有畋為子後可知。
【翰林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贈工部侍郎張公墓誌銘〈皇五年〉】
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上柱國、清河縣伯張公諱錫,字貺之。其先京兆長安人也。其祖山甫從唐僖宗入蜀,留不返。蜀遭王、孟再亂,絶于中國。中國更五代,天下為宋而蜀平,張氏留蜀,蓋亦已五世矣,始得去為漢陽人。又二世,而張氏遂以大顯。
公為人清方敏默,為善不倦,而喜自晦斂,若不欲人知。其遇人怡怡,若無所不可。及視其發施於事者,其義有可畏,其守有不可奪,其能有不可及,既已,則若未嘗有所為者。少喜讀書,至其疾革,猶不釋手,自經、史、子、集、百家之說,無不記覽通達,而絶口不道於人。故其晚,始侍讀於中。上嘗嘆曰:「自吾得張錫,日益有所聞。」以飛白為「博學」二字賜之,曰:「錫老矣,恨得之晚也。」
公初舉進士,中大中祥符元年甲科,試秘書省校書郎,知南昌縣,遷萍鄉令,改著作佐郎,又知安遠縣。徙知新州,興學校雙教新人,新人有進士自公始。再遷太常博士、監染院。詔選能吏治畿縣,公以選知東明。前為令者闔門重簾,以壅隔廢治。公至,則辟門去簾,告其人曰:「吾所治者三而已:強恃力、富恃資、刑恃讀者,吾所先也。」其人以謂公言簡必信,法簡必嚴,於是豪勢者屈而善弱者伸,縣以大治。工部侍郎李及薦公材堪御史,上曰:「李及清慎人,未嘗妄有所舉,此可信也。」乃以為監察御史。故相丁謂貶崖州,至是,議徙內地。公疏言謂奸邪弄國,罪當死,無可憐,且大臣竄逐,本與天下棄之,今復內還,是違天下意。由是止,徙道州。玉清昭應宮災,坐火事劾,當死者百餘人。公疏言天災可畏,不可反以罪人而重天怒,願益修德以塞譴,人乃獲免。
公于御史,自監察歷殿中侍御史、侍御史知雜事。于尚書,為員外郎、郎中,累官至諫議大夫。于外,為荊湖北路、京東、河北轉運使,江淮、兩浙、荊湖發運制置使,利、夔路安撫使,知河中府、滑州。于三司,為鹽鐵判官、判勾院,歷鹽鐵、度支、戶部副使。又嘗權知諫院,判三班審官院、太常寺、國子監。于侍從,為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翰林侍讀學士。雖其自晦,其所居,人皆以為宜。其在京東,籍淄、青、齊、濮、濟、鄆六州之人冒耕河ヂ地,收租糹昏絹歲二十八萬,而六州之民爭訟遂息。其後言利者,請稅天下橋渡以佐軍,公建言津梁利人而反稅之以為害,卒爭罷之。平居退讓,未嘗肯為人先。妖賊王則反貝州,兵圍久不克,而自河以北軍餉調發益急,轉運使受命者以疾留不行。公自滑州權河北轉運使,命至,即日馳城下,軍須皆如其期。其于取捨緩急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