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頁
三、四個月以前嬰兒要繫上尿布,布質很粗厚,日本人常抱怨他們的羅圈腿是尿布造成的。過了三四個月,母親就教他便溺:估量好時間,把嬰兒帶到戶外, 用手托著嬰兒的身子,用單調的低音吹著口哨,等著孩子便溺。孩子也能聽懂這一聽覺刺激的目的。人們公認,日本的嬰兒象中國嬰兒一樣,很早就學會了便溺。嬰兒尿床時,有些母親擰小孩的屁股,但一般都只是訓斥一番,並把記性差的嬰兒更頻繁地帶到戶外教他便溺。拉不出大便時就給嬰兒洗腸,或給他服瀉藥。母親們說這樣是為了讓嬰兒舒服些。學會大小便習慣後就可以不帶那種不舒服的尿布了。日本的嬰兒肯定覺得尿布不舒服,這不僅因為它粗厚,而且因為每當尿濕以後沒有就給換尿布的習慣。不過,嬰兒還太小,不懂得學會便溺與摘除不舒服的尿布之間的聯繫。他們只體驗到每天必須如此,不能逃避。而且母親把孩子便溺時要儘量讓嬰兒的身體離遠點,抱緊點。這種無情的訓練為嬰兒長大成人後服從日本文化中最繁瑣的強制性作好了準備。①
① Geoffery Gorer ,在Themes in Japanese Culture 一文(收入Transaction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vol.
5 ,pp.
106—
124,
1943)中也強調日本人訓練便溺的作用。
日本的嬰兒通常是先會講話,後會走路。爬是從來不受鼓勵的。傳統的習慣是,嬰兒不滿周歲不能叫他站立或走路。從前,母親一律不准嬰兒那樣做。近十幾年來,政府在其發行的廉價的、普及的《母親雜誌》②中宣傳應鼓勵嬰兒學會走路,這才逐漸普及。母親在嬰兒腋下系根帶子,或者用手扶著嬰兒身體。但是,嬰兒還是想早學說話。當嬰兒開始講單詞時,大人逗嬰兒說話作樂的話語就逐漸變成有目的的教導了。他們不是讓嬰兒從偶然的模仿中學習講話,而是教單詞、教語法、教敬語,嬰兒和大人都喜歡這樣做。
② 日文當系《母子手帳》。——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