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菊花與劍 - 152 / 197
文化類 / 班尼迪 / 本書目錄
  

菊花與劍

第152頁 / 共197頁。

 大小:

 第152頁

朗讀:

按照西方人的說法,日本人在「無我」及「就當已死」的習慣中排除了意識。他們所謂的「觀我」、「妨我」是判斷一個人行為的監督者。這生動地指明了西方人與東方人的心理差異。我們講到一個沒有良心①的美國人,是指他在幹壞事時不再有罪惡感。而日本人在使用同類詞②時,卻是指這個人不再緊張、不再受妨礙。同一個詞,美國是指壞人;日本則指好人、有修養的人、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能力的人,是指能夠完成最困難工作、致力於無私行為的人。要求美國人行善的強大制約力是罪惡感,如果一個人的良心麻痹,就不再能有罪惡感而變成反社會的人。日本人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則不同。按照他們的哲學,人的心靈深處存在著善,如果內心衝動能直接表現為行動,他就會很自然地實踐德行。於是,他想努力修行,以求「圓熟」,消滅自我監視的「羞恥感」。只有達到這種境界,第六官的障礙才能消除,這才是徹底擺脫自我意識和矛盾衝突。

① 請注意,英語的良心(Conscience)原意是意識(Consciousness)——日譯者


  

② 指「無心」、「無思無念」。——日譯者

當你考察日本人的這種自我訓練的哲學時,如果你脫離了日本人在其文化中的個人生活經驗,就會成為不解之謎。如前文所述,他們那種歸之於「觀我」的「羞恥感」該是日本人身上多麼沉重的壓力。他們的精神駕馭術,其哲學的真正意義,如果不講日本人的育兒方式就說不清楚。任何文化,其道德規範總要代代相傳,不僅通過語言,而且通過長者對其子女的態度來傳遞。局外人如果不研究一國的育兒方式,就很難理解該國生活中的重大問題。截至本章,我們只從成人方面描述日本民族對人生的各種觀點。日本人的育兒方式將使我們對這些觀點有更清楚的瞭解。

第十二章 兒童學習


  
日本的育兒方式是喜歡思考的西方人所想不到的。美國父母訓練孩子準備適應的生活,很少象日本那樣要求謹慎和自製,而且,父母從一開始就教育嬰兒,他們的小小願望並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命令。我們規定一定的授乳時間和睡眠時間。時間未到之前,不管嬰兒怎樣哭閙也要讓他等待。稍後不久,每當嬰兒含手吮指、或觸模身體的其它部位,母親就會敲他的手指加以禁止。母親常常不在孩子身邊。而且,母親外出時,嬰兒必須留在家裡。當嬰兒戀奶仍然甚於其它食物時也要讓他斷奶。如果是用奶瓶喂養,則不給他奶瓶。有些食物對身體有益,孩子就必須吃。不按規定,就要受罰。美國人會很自然地設想,日本幼兒一定會受到加倍嚴格的訓練,因為日本幼兒長大以後必須剋制自己的慾望,十分小心謹慎地嚴格遵守道德準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