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進入近代以後,日本人自己也顯示出,對道德準則如此強調不同層次和不同範圍的區別是不滿意的。日本的教育有很大部分是致力於把「忠」變成最高道德。恰如日本政治家把天皇置於頂點,排除將軍及封建諸侯,以簡化等級制一樣,在道德領域內,他們也努力把較低層次的德行全部置於「忠」的範疇之下,以簡化義務體系。通過這種辦法,他們希望不僅把全國統一於「崇拜天皇」之下,而且減少日本道德的多層次分散狀態①。他們力圖教導人們,實現了「忠」也就完成了其它一切義務。他們要使忠不再是地圖上的一個勢力範圍,而是道德拱橋上的拱心石。
① 原文為「atomism」。日譯本直譯作「原子論狀態」,這裡姑且意譯如上。——譯者
這種設想的最權威宣言就是明治天皇於
1882年(明治十五年)頒佈的《軍人敕諭》。這份敕諭連同《教育敕語》才是日本真正的聖典。日本沒有一個宗教擁有聖典。神道沒有經典,日本的佛教各派或者以不著於文字的東西為教義,或者以反覆唸誦「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妙法蓮華經」之類來代替經典。而明治天皇的敦諭和敕語則是真正的聖典。宣讀之時,神聖莊嚴,聽眾畢恭畢敬,鴉雀無聲。其曾敬程度猶如對待摩西十誡和舊約五書,每當捧讀時從安放處恭恭敬敬取出,聽眾散去後再恭恭敬敬送入安放處。負責捧讀的人如果唸錯了一句,就要引咎自殺。軍人敕諭主要是頒賜給現役軍人的。軍人要逐字背誦,每天早晨默想十分鐘。重要的祭祀日、新兵入伍、期滿複員及其它類似場合,都要在軍人面前隆重宣讀。中學和青年學校的學生也都要學習《軍人敕諭》。
《軍人敕諭》是一份長達數頁的檔案,綱目分明,文字謹嚴。但西方人讀起來仍然費解,含義似乎互相矛盾。善與德被標榜為真正的目標,其說明方式,西方人也能理解。敕諭告誡聽眾,不要重蹈古代那些死得並不光彩的英雄豪傑的覆轍,因為他們「罔知公道之理,徒守私情之義。」(Losing sight of the true path of publicduty,They kept faith in private relations)這是日本官方的正式譯文②,雖非逐字翻譯,卻很能表達原意③。《敕諭》接著說:「此類事例,汝等宜深戒之。」
② 括號內的英文,斜體著重標記為原著者所加。—譯者
③ 日文原文為:「公道の理非に踏迷ごて、私情の信義を守る。」日譯本認為無需註釋,竟刪去了。——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