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236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236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236頁

朗讀:

二生:一姓孫,安寧州人;一姓黨,三泊縣人。黨生因引余觀優曇樹。其樹在殿前東北隅二門外坡間,今已築之牆版中,其高三丈餘,大一人抱,而葉甚大,下有嫩枝旁叢。聞開花當六月伏中,其色白而淡黃,大如蓮面瓣長,其香甚烈而無實果實。余摘數葉置囊中。遂同黨生由香積北下坡,循坳而北,一里半,觀聖泉。泉從山坡大樹根下南向而出,前以石環為月池,大丈餘,瀦水深五六寸餘,波淙淙由東南坡間瀉去。

余至當上午,早潮已過,午潮未至,此正當縮時,而其流亦不絶,第潮時更湧而大耳。黨生言,穴中時有二蟾蜍蛤蟆出入,茲未潮,故不之見,即碑所云「金崷quū」,號曰「神泉」者矣。月池南有亭新構,扁曰「問潮亭」,前巡方使關中張鳳翮為之記。黨生又引余由泉西上坡,西北緣嶺上,半裡,登水月庵。庵東北向,乃蔥山之東北坳中矣。


  

庵潔而幽,為鄉紳王姓者所建。庭中水一方,大僅逾尺,乃建庵後劚zhú挖掘地而出者。

庵前有深池,泉不能蓄也。

既復下至聖泉,還至曹溪北坡坳,黨生別余上寺,余乃從岐下山。

一里,抵昨村後上山處。由村後南行半裡,復東望川東回曲中,石崖半懸,飛樓臨丹,即雲濤洞也。川水已從東盤曲,路猶循西山南向下,因其山塢自南而轉也。一里余,始循南山而東。

二里,則其川自塢北曲而南,與路遇,既過,路又循東山溯溪轉而北,一里,乃東向陟南山之北,一里乃轉東南行。一里,南陟一西來之峽,又南上坡。一里,與前來溫泉渡西大道合,始純南行。六里,入北城門。見有二女郎,辮髮雙垂肩後,此間幼童女,辮髮一條垂腦後。女郎及男之長者,辮髮兩條垂左右耳旁。

女仍用包髻,男仍用巾帽冠其上。

若儸儸則辮髮一條,周環于腦額,若箍其首者。又有男子未冠者,從後腦下另輓一小鬏若螺,綴於後焉。手執紈wán扇用細絹做的扇,嫣然在前,後有一老婦隨之,攜牲盒紙錠,將掃墓郊外。

此間重十月朝祭掃。

家貧不及者,至月終亦不免也。

南中所見婦女,纖足姣好,無逾此者。入城一里半,飯于東關,乃出,逾巨石樑,遵大道東北行。

半裡,有小溪自東塢來,溯之行。從橋南東去,三里半,上坡。又一里,逾東安哨嶺。嶺不甚峻,東北從橫亙大山分隴西南下,為安寧東第一護城之砂亦即障礙的意思者也。

過嶺東下,始見沙河之水,自東北來。

隨其塢東入,過站摩村,共十五里,為始甸鋪。又四里,過龍馬山,屼屼北透,橫亙大山之南。

路繞其前而東,又四里,始與沙河上流之溪遇。有三鞏石樑東跨其上,是曰大橋。其水自東北進耳二尖峰西、棋盤山南峽來,西南至安寧城東,南入于螳川者也。又半裡,東上坡,宿于高梘橋村。

二十八日平明,東行一里半,上坡,為安寧東界,由此即為昆明地。

陂陀高低不平高下,以漸升陟而上,八里,其塢自雙尖後進耳山來,路遂由南隴上。又二里,山坳間有聚廬當尖,是為碧鷄關。蓋進耳之山峙于北,羅漢之頂峙于南,此其中間度脊之處,南北又各起一峰夾峙,以在碧鷄山之北,故名碧鷄關,東西與金馬即金馬關遙對者也。關之東,向東南下為高嶢,乃草海西岸山水交集處,渡海者從之;向西北下為赤家鼻,官道之由海堤者從之。余時欲游進耳,遂西北下坡半裡,循西山北行。二里,有村在西山之麓,是為赤家鼻。大道由其前北去,乃西折而入村。村倚山而廬建房。有池瀦坡側,大不逾五尺,村人皆仰汲焉。中復有魚,有垂釣其上者,亦龍潭之淺者也。


  

由池南上坡,嶺道甚峻。

半裡,登岡上,稍北而曲,有坊當道,則進耳山門外坊也,其寺尚隔一坑。由坊西望,見寺後大山環于上,此岡繞于前,內夾深坑,旋轉而入,若耳內之孔,寺臨孔上盤朵邊,以「進耳」取名之義,非身履此岡,不見其親切貼切也。

進坊,西向沿坑入,半裡,有岐西逾大山之坳;而入寺之路,則沿坑南轉。盤崖半裡,西上入寺中。寺門東向,登其殿,頗軒爽,似額端,不似耳中也。

方丈在殿北,有樓三楹在殿南。

其樓下臨環坑,遙覽滇海,頗如太華之一碧萬頃,而此深遠矣。入方丈,有辛貢士伯敏者叫辛伯敏的貢士,迎款慇勤。僧寶印欲具餐,辛揮去,令其徒陳履、陳履溫二陳乃甲戌進士履忠弟。及其弟出見,且為供葷食。復引余登殿南眺海樓,坐談久之。余欲趨棋盤山,問道于寶印。

寶印曰:「由坊東下山,自赤鼻山寶珠寺上為正道,路且三十里。由此寺北,西逾大山之坳,其路半之,但空山多岐,路無從覓耳。」乃同辛君導余從殿後出,遂北至坳下東來岐路,始別去。余乃西上,半裡逾坳,半裡西北稍下,一里涉中窪。

窪西復有大山,南北橫峙,與東界進耳後雙尖,並坳北之巔,東西夾成中窪。由窪西復循西山之東北行,一里,循嶺北轉而西,稍下一里,度峽西上。其西復有大山,南北橫峙,遂西向橫躡之,一里半,登其岡。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