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51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51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51頁

朗讀:

向武西南三十里上英峒界有吉祥洞,前後通明,溪流其間,為韋守所居地。又東南十二里有定稔村,今作廷稔,有洞甚奇奧,俱有石丸、荔盆。

十三日同韋守老聯騎往百感岩。先徑琅山東,回望見東面懸梯,乃新縛以升岩者。


  

出百感岩,度橫棧,未下梯,有岐東循崖。有岩在百感東,晚不及上。

十四日韋守老再約游琅岩。余早飯,即先行,〔出州城北半裡,覓大溪,溪即枯榕江,隨其支流而東遊琅岩。〕游畢,韋未至,余再往百感,游東上岩。復從百感大岩內,暗中穿洞北,下百感村。矮僧淨虛以酒來迎,遂溯水觀水岩。外水深不得入,約明日縛筏以進。遂一里,東北渡橋,由百感外村東南逾嶺,二里,南出東來大路。西一里,入隘門,〔過紅石崖下,其北石山有洞南向,甚崆峒。〕西向行月下,共五里,還鋪舍。

十五日早起,曉寒午暖,晴麗尤甚。

飯後仍往百感。

過琅岩不上,東渡南曲小溪,循東流,有岩在路北,其下則東分中流所入穴。

聞矮僧來言:「村氓未得州命,不敢縛筏。」阻余轉。乃仍至琅岩東北,觀枯榕水、三分水。北為龍行村今作隴祥。

由其西南渡溪北,越村東,隨所分北溪東入山隘。東北共五里,其水東向搗入山穴。穴崖上有洞,門俱西向,中甚暖,有白丹丸。還鋪,復入見黃君手談。入夜,出小荔盆、石丸四,俱天成。

十六日黃君命人送游水岩。

十七日黃君以鐲送。

十八日天色明麗,待夫,上午始行。周文韜、粱心谷與茂林師遠送,訂後期而別。東過紅石崖下。其北石山有洞南向,甚崆峒,惜不及登,〔直東即出東隘,可五十里至舊州,又三十里為刁村,又三十里為土上林縣。

余從鎮遠道,乃〕從此南入山,土石相間而出。五里,南逾一石山脊,亦置隘門,是名峺腋。下嶺東南行,山夾間始有田疇。又五里,得一聚落曰鄧村今作下鄧,換夫。又東入山峽,過一脊,換夫于路。

其處村在山北,呼之而出。又二里,飯于咹村。村人以蟲為「咹」,形如長身蟋蟀,而首有二眼,光如蜻蜓,亦一異也。

又東南行山峽間,三里,換夫于北麓。又東南半裡,渡小溪。半裡,覆上土山,其嶺甚峻。半裡登其巔,日已暮矣。東南下山一里,抵其塢。

又暗行半裡,抵一村。時顧奴候夫,後久而始至。得夫,又秉炬行。又東南下,渡一小溪,復南循水上山峽間,時聞水聲潺潺,不可睹也。共五里而宿于下寧峒之峒槽村。問上寧峒,已在其西上流。是日約行三十里。

自十一月初三至向武,十八日起行,共十六日。向武石峰,其洞甚多,余所游者七:為百感洞,又東洞,又下洞,又後岩水洞;為琅山洞,又下洞;為龍巷東北江流所入之上洞。

其過而未登者三:為〔琅山東北二里,〕中江墜穴之上,高岸南向洞;又為〔琅山東南二里,〕南江所繞獨峰之上西南向洞;又為州東北巨峰南向洞,〔洞在紅崖峰北。〕其聞而未至者二:為吉樣,在西南四十里,韋守老所居。〔洞前後通明,溪流其間。〕為定稔,土音豐輦,在東南三十里。

二洞又最以奇著者也。

〔共十二洞雲。〕所游之最奇者,百感雄邃宏麗,琅山層疊透漏,百感東洞曲折窈窕,百感水洞杳渺幽閟bì掩閉,各擅其勝,而百感為巨擘矣。


  

枯榕江〔即州北大溪,〕自向武西南境東流,自北岸寨抵向武北龍巷村之前。其東有石峰一枝,東西如屏橫列。江當其西垂,分而為三:北枝東循峰北入峽,為正派;中枝東循峰南,停而大,為中江;南枝東南流田塍間,小而急,為南江。入峽者東北轉五里,山勢四逼,遂東搗石崖穴中,勢若奔馬齊驅。下阪,入山而東,經百感岩,北透其下,為水洞者也。循山南者,東行二里,忽下墜土穴,此派經流獨短。亦北注石山而一,想亦潛通百感者也。南行塍間者,東繞平疇中兩獨峰之南,又東抵隘門嶺西麓,折而北,直趨百感東洞之下,稍東入峽,亦下墜土穴,而北入百感。三流分于橫列石峰之西,隔山岐壑,而均傾地穴,又均復合于百感一岩之中,而北出為大溪,始東北流峽去,經土上林之刁村而入右江。

百感岩北,有村曰百感村。村東南向,廬舍之下有小流三派,從石穴溢而成渠,大溪自百感岩出,即與之合流。始知此山其中皆空,水無不出入旁通也。

百感岩在向武州東北七里。其西南即分水橫列之山,中江之水所由入者,其東南即隘門嶺之山,北邐而屏于東,南江之水所由折而北入者,其西北即此山之背,環為龍巷東入之內塢,北江之水所由搗而下者;其東北即此山後門,繞而為百感村,眾江既潛合于中,所由北出者。此山外之四面也。

而其岩則中闢于山之半,南通二門皆隘:一為前門,一為偏穴。北通一門甚拓,而北面層巒阻閟,不通人間。

自州來,必從南門入,故巨者反居後,而隘者為前。

前門在重崖之上,其門南向。

初抵山下,東北攀級以上,仰見削崖,高數百仞,其上杙木橫棧,緣崖架空,如帶圍腰,東與雲氣同其蜿蜒。既而西上危梯三十級,達崖之半,有坪一掌,石竅氤氳yīnyūn氣或光混便動盪貌,然裂而深。

由其東緣崖端石級而左,為東洞;由其西踐棧而右,為正洞之前門。棧闊二尺,長六七丈,石崖上下削立,外無纖竇片痕,而虯枝古干,間有斜騫于外,倒懸于上者,輒就之橫木為杙. 外者藉樹杪,內者鑿石壁,復以長木架其上為梁,而削短枝橫鋪之,又就垂藤以絡于外。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