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38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38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38頁

朗讀:

又三里,西透兩山之腋,挾江北石峰北轉,而循其西麓。於是東岸則峰排崖拓,穹洞連門;西岸則波激岸回,磯空竅應。其東岸之山,南連兩峰,北峰洞列三門,門雖外分,皆崆峒內擴;北駢兩崖,南崖壁懸兩疊,疊俱有洞,復高下中通。

此即獅岩。


  

北行三里,直抵駢崖下,乃轉南行。順風掛帆二里,又西行一里,逼一尖峰下,仍轉向南。西岸復有駢崖平剖,巍臨江潭,即筆架山也。

而東岸石根愈聳愈透。共三里,過象石下,即新寧之西門也。風帆方駛,舟人先有鄉人泊此,遂泊而互酌。余乃入城,登州廨,讀《州記》于儀間官府大門的蒞事堂,詢獅岩諸勝於土著。還登象石,日已薄暮。

遂不成行,依象石而泊。

新寧之地,昔為沙水、吳從等三峒,國初為土縣,後以思明土府有功,分吳從等村畀之,遂漸次蠶食。後忠州從而效尤,與思明互相爭奪,其地遂朝秦暮楚,人民塗炭無已,當道始收其地,以武弁守之。土酋黃賢相又構亂倡逆,隆慶末,罪人既得,乃盡收思明、忠州未吐地,並三峒為四,創立州治。其東南五里即宣化、如何鄉名。一、二、四三圍,並割以附之;即蕭村以上是也。其西北為思同、陀陵界;西南為江、忠二州界。江水自西南那勒來,繞城西北,轉而東南去。萬曆己丑,州守江右張思中有記在州門,乃建州之初任者。

州北四里,隔江為獅岩山,州西二里,隔江為筆架山,州南一里為犀牛岩,更南三里為穿山大岩,皆石峰聳拔,石洞崆峒,奇境也。州西遠峰排列更奇,象石、獅石俱在含暉門江岸。江流自南衡湧而來,獅石首扼其鋭,迎流剜骨,遂成猙獰之狀。下流蕩為象石,巍準高聳的鼻子下倩,空頰內含,截水一灣,可泊可憩,而西門之埠因之。獅石之上曰衝口,下流有石樑高架兩崖間,下闢成門。余先聞之邑父老云:「近衝口有仙源洞府。」記憶不真,無可問者,不識即此否?

自南寧來至石埠墟,岸始有山,江始有石;過右江口,岸山始露石;至楊美,江石始露奇;過蕭村人新寧境,江左始有純石之山;過新莊抵新寧北郭,江右始有對峙之岫xiù有岩洞之山。

於是舟行石峰中,或曲而左,或曲而右,旋背一崖,復瀠一嶂,既環乎此,轉鶩乎彼,雖不成連雲之峽,而如梭之度緯,如蝶之穿叢,應接不暇,無過乎此。

〔且江抵新寧,不特石山最勝,而石岸尤奇。蓋江流擊山,山削成壁,流回沙轉,雲根指岩石迸出,或錯立波心,或飛嵌水面,皆洞壑層開,膚痕穀縐,江既善折,岸石與山輔之恐後,益使江山兩擅其奇。余謂陽朔山峭瀕江,無此岸之石,建溪水激多石,無此石之奇。雖連峰夾嶂,遠不類三峽;湊泊一處,促不及武彞;而疏密宛轉,在伯仲間。至其一派玲瓏通漏,別出一番鮮巧,足奪二山之席矣。〕二十七日鷄初鳴,自新寧西南行。已轉西北,直逼西峰之下,乃南轉,共八里,江東岸石根突兀,上覆中空,已為幻矣。忽一轉而雙崖前突,蛩石高連,下闢如閶闔chānghé宮門中通,上架如橋樑飛亙,更巧幻中雄觀也。但恨舟過其前而不得一登其上,且無知者質之,所謂「獅石」「洞府」,皆以意測,是耶?非耶?又一里,有水自東南來會,所謂沖江今稱渠榮河也。其源發自忠州。又南三里,則江東岸一峰甚峭,其北垂環腋轉截處,有洞西向者纍纍,然皆懸而無路。又西曲南轉,共八里,過那勒,風帆甚利,舟人以鄉人泊此,復泊而飲。余乃登陸為穿山、犀牛二岩之遊,舟竟泊此。

那勒在江東岸,居民頗盛。問犀牛岩,土人皆莫知,誤指南向穆窯。乃透兩峰之下,西南三里,有溪自東南來入大江。

流小而悍,淙淙有聲,新甃zhòu壘砌石樑跨其上,甚整。


  
其源發自江州,土人謂之橫江。越梁而南,即為穆窯村,有市肆西臨江滸。問犀牛岩不得,得大岩。岩在其南一里,群峰排列,岩在峰半,其門西向。攀崖石而上,抵門,始西見江流橫其前,山腹透其後。又見隔山迴環于後門之外,翠壁掩映。乃由洞上躋,踞其中扃,則東西對闢,兩門交透。其上垂石駢乳,凝結兩旁;其內西下東上,故東透之門,高出西門之頂,自外望之,不知中之貫徹,必入門而後見焉。兩門外俱削壁千丈,轟列雲表,而東門地勢既崇,上壁尤峭,下趾彌峻,環對諸岩,自門北迤邐轉東,又南抱圍成深谷,若另闢一翠微世界。其下旋轉西去,谷口石崖交錯,不得而窺也。

復自前洞下山,循山北行。一里,過穆窯,問知犀牛洞在麒麟村,乃過石樑東北行。三里,至麒麟。蓋其村在那勒東二里,三村鼎足,而穆窯稍南。使那勒人即指此,何由向彼得穿岩耶?麒麟村人指犀牛洞在北山東峰之上,相去只裡許耳。至其下,不得路。聞岩下伐木聲,披荊攀棘,呼之不應,覓之不見得,遂復出大路旁。時已過午,雖與舟人期抵午返舟,即舟去腹枵,亦俱不顧,冀一得岩。

而詢之途人,竟無知者。以為尚在山北。乃盤山東北隅,循大道行。

〔道西北皆石峰。〕二里,見有岐北轉,且有燒痕焉。

初,麒麟村人云:「抵山下燒痕處,即登岩道。」余以為此必是矣,竭蹶前趨,遂北入山夾。其夾兩旁峰攢崖疊,中道平直,有車路焉。循之裡余,見路旁有停車四五輛,有數牛散牧于麓,有數人分樵于崖。遍叩之,俱不知有岩者。蓋其皆遠村,且牧且樵,以車為載者。過此,車路漸堙yīn埋沒。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