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132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132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132頁

朗讀:

罅相距五尺,兩罅並起,界崖為三,但危懸絶峭。〕見東麓有徑北倚危崖,款茅而問罅並起,界崖為三,俱危懸絶峭。〕見東麓有徑北倚危崖,款茅而問之,其人方牧,指曰:「此石背村路也。」先是,偕從夫循危崖北行,夾徑藤樹密蔭,深綠空濛,徑東澗聲唧唧,如寒蛩私語;徑西飛崖千尺,轟影流空,隔絶天地。若不有此行,只謂都嶠南魁北峭,一覽可盡,而誰覺其幽悄至此哉!時已下午,從夫頓捐除去倔強之色,並忘跋履之勞。二里,危崖北窮,與塢西轉,〔即當門屏北麓也,較南麓三裂崖稍遜其峻,亦環亙成塢焉。〕路乃東向,截塢登嶺。

〔嶺乃西高東北支,北走屬北護峰者。〕逾嶺,其塢自北而南。


  

〔復開南北塢。塢東乃中高盤亙,上亦有岩懸綴。下與西高夾為此塢,北更有重崖間之,南則灣環以出,不知所極。既而南)

見兩三家倚西峰北麓而居,亟趨而問之,即石背村也。余既得石背,因憶寶蓋道者所云:「山北有岩與之相近。」更詳詢其所在。村人曰:「此處東有婆婆岩,岩高路絶,可望而不可到;西有新岩,其岩新闢,有徑可別下石寨。」

乃引余從屋右小徑,指而望之,即竹簡岩也。蓋北山之洞即為竹簡。此中岩名、村界,詢之則彼此多錯,陟之則脈絡遞現,山靈與杖屨輻輳聚集,其無幽不抉如此!時日已下迫,問抵縣城尚二十里,亟逾嶺,循危崖而行。

三里,未至石寨,見有路北去,遂隨之。

盤一嶺,路漸微,問之樵者,曰:「誤矣!」

指從蒼莽中橫去,曰「從此西南,可得大道。」從之,路益荒棘。久之,得微徑向西南,約共誤三四里,仍出石寨傍南來大道,日已逼虞淵矣。始北轉向大道行,五里,過古樓村西,已昏黑。念前所投宿處,酬錢不受,難再入,入他家又昏暮不便,從暗中歷大道北向而馳。四里,越一隘,又二里,轉一岣,復下一坡,渡一澗,共二里而抵綉江,則街鼓擊鼓報時既動,宿肆俱寂。乃叩南涯之肆,入炊而宿焉。即昨來炊飯家,故聞聲而即啟也。

初六日早,北渡江入南門,出西門,飯于肆,即從外垣牆內北向行。經演武場,有大塘瀦水甚富,堤行其間。堤北出古城門,此古州北城遺址也。有碑言:「天順間鄭果、嘉靖間吳顯宗二寇為亂,皆因改州為縣,城失其險。故崇禎初復門舊基為外護」雲。余疑改州為縣,因人散城縮,非改縣而後失險也。出〔容縣北〕門即西行,已而北轉,循大容東麓十里,有水自西北來,〔東入綉。〕乃連渡其右,復渡其左,三渡遂循溪溯流而上,行夾谷間五里,為石頭鋪。於是復亂流涉水,水勢愈縮,山勢愈夾。

西折入山峽行,透峽共五里,山勢復開,是為李村。

已渡一橋,復漸入幽阻,盤旋山峽同,見溪流壑底,樹蔓空中,〔藤篝沉翳,舉首不見天日。〕五里,躋嶺,復盤旋其上峽。又五里,忽山回谷轉,瀦水滿陂,環浸山麓,開處如湖,夾處如澗,皆平溢不流,左右回錯,上下幌漾,真深山中異境也。已而路向南山,水連東塢,乃築堤界其間,以通行者。再南山峽,水遂西流,是為水源,蓋大容北下之脈所盤夾而成者。於是水分東西,夾路隨水西北出山。二里為同山墟,山乃大開,原田每每,村落高下。轉而西行,仍南見大容西峰巍然穎出也。五里,有大溪自南,小溪自西,二溪會而東來之溪相併北去。

乃涉南溪,溯西溪,北循嶺過鷄黍山,有村落在路左。越溪而北,日有餘照,途中人言,從此將北入深峽中,無居人,遂止於秦窯。

秦窯者,鷄黍山北塢中懸小阜也。左右俱有峽,通狹徑,兩三家當阜而居,徑分其前,溪合其下。主人方裂竹為構屋具,取大竹椎扁裂之,片太尺許,而長竟其節,以覆屋兼椽瓦之用。

迎客有山家風味,不若他方避客如虎也。

初七日晨餐畢,從秦窯北行。透峽二里,山復環而成塢,有聚落焉,是為盧綠塘。

從此循壑西北行,山谷愈幽,徑路愈塞,山俱叢茅荒棘,求如水源一帶高樹深林,無復可得。

況草茅高者沒頂,不辨其上之或東或西,短者翳胸,不見其下之為平為坎。

如是者三里,過大蟲塘。

又二里逾長嶺頂,始北望白石山在重峰之外。於是西北從嶺頭下二里,又從坑中下一里,為石潭村。村北逾小橋,從東岐行五里,山塢大開,有江自南而東北注,是為西羅江,乃發源大容西北,〔至此始勝舟,〕而東至頭家寨入綉江者。其流頗大,絶流而渡,沒股焉。北岸為平地墟,有舟下達綉江。


  
由其埠西上嶺,二里,人一塢,為板洞,聚落亦盛。

由洞後西上嶺,平行嶺半二里,轉而北,復平行嶺半二里,乃下。旋東北上躋,遂逾嶺頭,南望大容東西諸峰無不畢獻,惟北瞻白石,為北峰所掩。復平行嶺上,一里而下嶺北,其水猶東行。

度峽西,稍逾一坳,水始分東西焉:東水俱入西羅江,屬梧;西水俱入大水河,屬潯,是為分界。一里出塢,為上周沖,山始開。五里抵羅秀,山乃大開。

飯于肆。

由羅秀北行三里,為盧塘。

四山開繞,千室鱗次,倚山為塘,堤分坡疊,亦山居之再盛者也。

羅秀、盧塘之中,道旁有空樹一圓,出地尺五,圍大五尺,中貯水一泓,水面上〔不〕盈樹圍者五六寸,下浮出地面者幾及尺焉。

深碧澄瑩,以杖底之,深不可測,而珠炮亹亹wěi行進的樣子上溢。空樹雖高於地,若樹中之水,止可與地相平,乃地之左右俱有溪流就下,而水貯樹中者較地獨高,不溢不臧,此孰為之斟酌其間耶?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