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徐霞客遊記 - 53 / 338
古典散文類 / 徐宏祖 / 本書目錄
  

徐霞客遊記

第53頁 / 共338頁。

 大小:

 第53頁

朗讀:

〔循級而下,頗似陽羡張公洞門,而大過之。洞中高穹與張公並,而深廣倍之。其中一岡橫間,內外分兩重,外重有巨石分列門口如台。當台之中,兩石筍聳立而起。其左右列者,北崖有石砫矗立,大倍于筍,而色甚古穆,從石底高擎,上屬洞頂。旁有隙,可環柱轉。柱根湧起處,有石環捧,若植之盤中者。其旁有支洞。曲而北再進,又有一大柱,下若蓮花,困疊成柱;上如寶幢,擎蓋屬頂;旁亦有隙可循轉。柱之左另環一竅,支洞益穹。〕及出,飯後,見洞甚奇,索炬不能,復與顧仆再入細搜之。出已暮矣,遂宿庵中。

石城洞初名石廊;南陂劉元卿開建精藍於洞口石窟中,改名書林;今又名石城,以洞外石崖四亙若城垣也。


  

初六日晨起,霧仍密翳。晨餐畢,別僧寶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雨止乃行。由洞門南越一嶺,五里,〔其處西為西雲山,東為佛子嶺之西垂,〕望見東面一山中剖若門,意路且南向,無由一近觀。又二里至樹林,忽渡橋,路轉而東。又一里,正取道斷山間,乃即東向洋溪大道也。

〔蓋自祝高嶺而南,山分東西二界,中開大洋,直南抵湯渡。其自斷山之東,山又分南北二界,中井大洋,東抵洋溪。

而武功南面與石門山之北,彼此相對,中又橫架祝高至兒坡一層,遂分南北二大洋。北洋西自上陂合陳錢口之水,由錢山平田會于洋溪;南洋西自斷山至路口,水始東下,合石門東麓盧子壠之水,由塘前而會于洋溪。二溪合流曰洋岔,始勝舟而入安福。〕初望斷山甚逼削,及入之,平平無奇,是名錯了坳,其南即路口西下之水所出。由坳入即東南行,三里為午口。

南上嶺,山峽片石森立,色黑質秀如英石一種製作盆景,假山之特殊石頭。

又二里,一小峰尖圓特立,土人號為天子地。

乃東逾一嶺,共五里,為銅坑。濃霧復霾,坑之上,即路口南來初起之脊也。由此南向黑霧中五里,忽間溪聲如沸,已循危崖峭壁上行,始覺轉入山峽中也。霧中下瞰,峭石屏立溪上,沉黑逼仄,然不能詳也。已而竹影當前,犬聲出戶,遂得石門〔寺〕,乃入而炊。問石門之奇,尚在山頂五里而遙,時霧霾甚,四顧一無所見,念未即開霧,余欲餐後即行。見簽板在案,因訣之大士。

得七簽,其由云:「赦恩天下遍行周,敕旨源源出罪尤,好向此中求善果,莫將心境別謀求。」余曰:「大士知我且留我,晴必矣。」遂留寺中。已而雨大作,見一行沖泥而入寺者,衣履淋璃,蓋即路口之劉,以是日赴館于此,此庵乃其所護持開創者。初見余,甚落落孤獨而不合,既而同向火,語次大合。師名劉仲鈺,號二玉;弟名劉古心,字若孩。

迨暮,二玉以榻讓余,余乃拉若孩同榻焉。

若孩年甫冠,且婚未半月,輒入山從師,亦可嘉也。

初七日平明,聞言天色大霽者,余猶疑諸人故以此嘲余,及起果然。亟索飯,恐霧濕未晞xī干,候日高乃行。僧青香攜火具,而劉二玉挈壺以行。

迨下山,日色已過下午矣。

予欲行,二玉曰:“從此南逾嶺,下白沙五里,又十五里而至樑上,始有就宿處。

日色如此,萬萬不能及。“必欲拉余至其家。

余從之,遂由舊路下,未及銅坑即北向去,共十里而抵其家,正在路口廟背過脊之中。入門已昏黑,呼酒痛飲,更余乃就寢。其父號舞雩,其兄弟四人。

初八日二玉父子割牲設醴,必欲再留一日,俟其弟叔璿歸,時往錢山嶽家。以騎送余。余苦求別,迨午乃行。西南向石門北麓行,即向所入天子地處也。五里,有小流自銅坑北麓西北注山峽間,忽有亂石蜿蜒。得一石橫臥澗上,流淙淙透其下,匪直跨流之石,抑其石玲瓏若雲片偃臥,但流微梁伏,若園亭中物,巧而不鉅即生硬耳。

過此,石錯立山頭,俱黝然其色,岈然其形,其地在天子地之旁,與向入山所經片峙之石連峰共脈也。

又五里,逾岡而得大澗,即銅坑下流,是為南村。


  
有一峰兀立澗北,是為洞仙岩。

逾澗南循西麓行,其西為竺高南下之大洋,南村之南即為永新界。又五里遂與大路合。

又五里,一〔大〕澗東自牢芳坳來,〔坳在禾山絶頂西,北與石門南來之峰連列者。〕渡之而南,即為樑上。復南五里,連逾東來二澗,過青塘墅。又二里暮,宿于西塘之王姓家。初九日晨餐後,南行。西逾一北來之澗,〔即前東來之澗轉而南者。〕共六、七里,至湯家渡,始與大溪遇。

〔此溪發源於祝高南,合南下所經諸澗,盤旋西山麓,至此東轉始勝舟。〕渡溪南行,又五里為橋上。

〔其處有元陽觀、元陽洞,洞外列三門,內可深入,以不知竟去。〕前溪復自北而南。仍渡溪東,乃東向逾山,四里為太和,又四里逾一嶺,已轉行高石坳之南矣。小嶺西為東閣坪,東為坑頭沖,由坑南下二里,則大溪西自中坊東來。路隨之東入山峽,又二里為龍山,數家倚溪上。循溪東去,崖石飛突,如蹲獅奮虎,高瞰溪上。

路出其下,灘石湧激,上危崖而飛沫,殊為壯觀。三里,山峽漸開,溪路出峽,南北廓然。又二里,溪轉而南,有大路逾岡而東者,由李田入邑之路也;隨溪南下者,路江道也。

於是北望豁然無礙,見禾山高穹其北,與李田之望禾山無異也。

始知牢芳嶺之東,又分一支起為禾山;從牢芳排列南至高石坳者,禾山西環之支,非即一山也。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