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十五日路東不得舟,遂仍從陸。右江左山,於是純北行矣。六里,為大安橋。又三十里,則從姑在望,入郡南門矣。
十六日過東門大橋,即從橋端南下。隨沙岸,叢竹夾道,喬松拂雲,江流雉堞右映,深樹密篝左護,是曰中洲。
有道觀,今改為佛宇。前二石將軍古甚,劉文恭鉉為之記,因程南雲盱人,與劉同在翰苑故也。是日再醉于夏調禦處。
十七日靜聞隨二擔從麻源大路先往宜黃,余作錢、陳、劉諸書。是晚榻于調禦齋中。
十八日別調禦諸君。十五里,午至麻姑壇。又西二里,塢窮。循南山上,又二里轉出五老西南,是為五老坳。於是循北山上,又二里為篾竹嶺,越嶺二里為丹霞洞,又西上一里為王仙嶺,越嶺又西一里為張村,皆前所歷之道也。於是又西平行山半,四里,逾朱君嶺,復沿山半行。
深竹密樹,彌山繪谷,〔紅葉朱英,綴映沉綠中,曰鞋山。〕五里,石坪。山環一谷,隨水峽而入,中甚圓整,萬山之上,得此一龕,亦隱居之所,惜為行道踏破雲幃耳。居民數十家,以造紙為業。
自石坪復登嶺,嶺峻而長,共五里始達嶺頭,即芙蓉東過之脊也。脊二重,俱狹若堵牆,東西連屬。脊南為南城屬,下有龍潭古剎〔在深坑中,道小不及下。〕脊北為臨川屬。度脊而西即芙蓉山,自南而北高亙于眾山之上。
其山之東則臨川、南城之界。西則宜黃屬矣。循山之東北又上裡許,山開一箝qián即鉗東北向,是為芙蓉庵,昔祠三仙,其今僧西庵葺為佛宇,遂宿其中。
十九日從庵側左登,皆小徑,直躋一里,出峰上。又平行峰頂,北最高處為三仙石。登其上,東眺黃仙峰,已不能比肩;南眺軍峰,直欲競峻;芙蓉之南,有陳峰山在十里內,高殺于芙蓉,而削峭形似,蓋芙蓉之來脈也。憑眺久之,從峰北小徑西下里許,與石坪西來之大道合。又下五里,忽路分南北。始欲從南,既念大路在北,宜從北行,遂轉而北,始有高篁huáng竹子叢木。
又西下一里,始有壑居塍壠,名曰爛泥田。復逾嶺西下一里,更循嶺而登二里,直躡峰頭,名曰揭燭尖。
又名避暑營。
從尖西南下二里,是為南坑。有澗自東南來,四山環繞,中開一壑,水口緊束,灣環北去。有潘、吳二姓綰wǎn處此指結集控扼水口而居,獨一高門背水朝尖,雄撮一塢之勝。隨水出其後,數轉而出,一里,有水自北而來,二水合而南,路隨之。一里,轉而西,共八里,西逼高峰,有水自南來會,合而北去,有橋跨之,曰港口橋。循左麓而北,又轉西行,北渡溪,共五里,得大塢,曰上坪。過上坪石樑,水注而北,路西折登山,迤邐而上,五里至杉木嶺。逾嶺下二里,山塢緊逼,有故家宅,其中曰君山,皆黃氏也。飯而出隘,五嶺上矮嶺。逾嶺共五里,出楊坊,南行為坑陰,乃宜邑鉅同「巨」聚。西行七里,宿車上。
二十日鷄再鳴,自車上載月西行,即與大溪遇。
〔想即墟上之溪,自南而北者,發源軍峰,經坑陰至此。〕已而溪直南下,路西入山。又五里,登嶺。又三里,逶迤至嶺隘,有屋跨其間,曰黃嶺。下嶺二里,大溪復自南來。渡溪,天始明,山始大開。隨溪西北行五里,有塔立溪口小山上,塔之西北即宜黃城也。
又有一大溪西南自東壁巡司來,直抵城東,有長木橋之;水遂北與東溪合,有大石橋架其上,曰貫虹;再北,則一小溪循城西北而東入大溪,亦有橋跨其上,曰豐樂。
是日抵宜黃東門貫虹橋之旅肄,覓得靜聞,始出,亟呼飯飯靜聞,與之北過豐樂橋,上獅子岩。岩回盤兩層,兀立三溪會合之北衝,大溪由此北下撫州者也。
已而西經城北,至新城北門。北一里,過黃備橋。又西北一里,北入山,得仙岩。岩高峙若列錦層,上穹下逼,其西垂忽透壁為門,穿石而入,則眾山內閟bì閉,若另一世界。而是岩甚薄,不特南面壁立,而北面穹覆更奇,其穿透之隙,正如度之通天岩,亦景之最奇者也。三里,仍入城之北門。蓋是城東瀕溪為舊城,而西城新闢,一城附其外,繚繞諸峰,因之高下。經城三里,出南門。
循東壁南來之溪西南行,五里,過四應山之東麓。
又十五里,有小峰兀立溪上作猙獰之狀,其內有譚襄敏此人曾與戚繼光大破倭寇墓焉。
又二里,過玉泉山下,山屏立路右若負扆,仰瞻峭拔,有小廬架崖半。欲從之,時膝以早行,忽腫痛不能升。又隨大溪南行三里,有小溪自西來注,即石蛩即拱之下流也,始舍大溪溯小溪,折而西入三里而得石蛩寺。寺新創,頗宏整。寺北有矗崖立溪上,半自山頂平剖而下,其南突兀之峰猶多,與之對峙為門,而石蛩之嶺正中懸其間,而寺倚其東麓。仰望之,只見峰頂立石轟然,不知其中空也。是晚宿寺中,以足痛不及登蛩。
二十一日晨餐後,亟登蛩。是峰東西橫跨,若飛梁天半,較貴溪之仙橋,高與大俱倍之,而從此西眺,只得其端。
從寺北轉入峽中,是為萬人緣。
譚襄敏初得此寺,欲廢為墓,感奇夢而止。今譚墓在玉泉山東北,宅基諸坊一時俱倒,後嗣亦不振。寺始為僧贖而興復焉。僧以其地勝,故以為萬人巨塚,甃石甚壯。
地在寺北,左則崖,右則寺也。由萬人緣南向而登,仰見〔竹影浮颺,〕一峰中〔穿〕高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