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357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357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357頁

朗讀:

開,字明東。以孤童牧牛,聞塾師誦書,竊聽之,盡記其語。塾師留之學,而妻以女。年十四,以文謁鼐,有國士之譽,盡授以文法。遊客公卿,才名動一時。年四十,卒。著孟塗集。子繼,字少塗。有信義。遍走貴勢求刻其父書,以此孟塗集益顯。

寶山毛嶽生,字申甫。用難廕改文學生。孤貧,以孝聞。自力於學,未弱冠,賦白雁詩,得名。亦從鼐學古文,以鈎棘字句為工。有休復居集。


  

湯鵬,字海秋,益陽人。道光二年進士。初喜為詩,自上古歌謡至三百篇、漢、魏、六朝、唐,無不形規而神絜之,有詩三千首。既,官禮部主事,兼軍機章京。旋補戶部主事,轉員外郎,改禦史。意氣蹈厲,其議論所許可,惟李德裕、張居正輩,徒為詞章士無當也。於是勇言事,未逾月,三上章。最後以言宗室尚書叱辱滿司官非國體,在已奉旨處分後,罷禦史,回戶部,轉郎中。是時英吉利擾海疆,求通市。鵬已黜,不得言事,猶條上三十事於尚書轉奏,報聞。

鵬負才氣,鬱不得施,乃著之言,為浮邱子一書。立一意為幹,一幹而分數支,支之中又有支焉,支幹相演,以遞於無窮。大抵言軍國利病,吏治要最,人事情偽,開張形勢,尋躡要眇,一篇數千言者九十餘篇,最四十餘萬言。每遇人輒曰:「能過我一閲浮邱子乎?」其自喜如此。二十四年,卒。同時有張際亮者,亦以才氣磊落聞。

際亮,字亨甫,建寧人。少孤,伯兄業賈,以其才,資之讀書。補諸生,肄業福州鼇峰書院,院長陳壽祺器之。尋試拔貢,入京師,朝考報罷,而時皆嘖嘖稱其詩。鹺使曾燠以事至,召之飲。燠以名輩自處,縱意言論,同坐贊服,際亮心薄之。燠食瓜子粘須,一人起為拈去,際亮大笑,眾慚。既罷,復投書責燠不能教後進,徒以財利奔走寒士門下。燠怒,毀於諸貴人,由是得狂名,試輒不利。乃遍遊天下山川,窮探奇勝,以其窮愁慷慨牢落古今之意,發為詩歌,益沉雄悲壯。十八年,鄉試者約:「張際亮狂士不可中。」而際亮已易名亨輔,中式。拆卷,疑欲去之,副考官申解而止。及來謁,果際亮也,主試者愕然。會試復報罷。際亮故與桐城姚瑩善。二十三年,聞瑩以守土事被誣下獄,入都急難。及事白而際亮疾篤,以所著思伯子堂詩集囑瑩,遂卒。其後瑩子濬昌輯而刊之,都三十二卷。

龔鞏祚,原名自珍,字璱人,仁和人。父麗正,進士,官蘇松兵備道,為段玉裁婿,能傳其學。鞏祚十二歲,玉裁授以說文部目。鞏祚才氣橫越,其舉動不依恆格,時近俶詭,而說經必原本字訓,由始教也。初由舉人援例為中書。道光時成進士,歸本班。洊擢宗人府主事,改禮部。謁告歸,遂不出。官中書時,上書總裁論西北塞外部落源流、山川形勢,訂一統志之疏漏,凡五千言。後覆上書論禮部四司政體宜沿革者,亦三千言。其文字驁桀,出入諸子百家,自成學派。所至必驚眾,名聲藉藉,顧仕宦不達。年五十,卒於丹陽書院。著有尚書序大義、大誓答問、尚書馬氏家法、左氏春秋服杜補義、左氏決疣、春秋決事比、定菴詩文集。

魏源,字默深,邵陽人。道光二年,舉順天鄉試。宣宗閲其試卷,揮翰褒賞,名藉甚。會試落第,房考劉逢祿賦兩生行惜之。兩生者,謂源及龔鞏祚。兩人皆負才自喜,名亦相埒。源入貲為中書,至二十四年成進士。以知州發江蘇,權興化。二十八年,大水,河帥將啟閘。源力爭不能得,則親擊鼓制府,總督陸建瀛馳勘得免,士民德之。補高郵,坐遲誤驛遞免。副都禦史袁甲三奏復其官。鹹豐六年,卒。

源兀傲有大略,熟於朝章國故。論古今成敗利病,學術流別,馳騁往複,四座皆屈。嘗謂河宜改復北行故道,至鹹豐五年,銅瓦廂決口,河果北流。又作籌 篇上總督陶澍,謂:「自古有緝場私之法,無緝鄰私之法。鄰私惟有減價敵之而已。非裁費曷以輕本減價?非變法曷以裁費?」顧承平久,撓之者眾。迨漢口火災後,陸建瀛始力主行之。

源以我朝幅員廣,武功實邁前古,因借觀史館官書,參以士大夫私著,排比經緯,成聖武記四十餘萬言。晚遭夷變,謂籌夷事必知夷情,復據史志及林則徐所譯西夷四州志等,成海國圖志一百卷。他所著有書古微、詩古微、元史新編、古微堂詩文集。

方東樹,字植之,桐城人;宗誠,字存之,從兄弟也:皆諸生。東樹曾祖澤,拔貢生,為姚鼐師。東樹既承先業,更師事鼐。當乾、嘉時,漢學熾盛,鼐獨守宋賢說。至東樹排斥漢學益力。阮元督眾,闢學海堂,名流輻湊,東樹亦客其所,不苟同於眾。以謂:「近世尚考據,與宋賢為水火。而其人類皆鴻名博學,貫穿百氏,遂使數十年承學之士,耳目心思為之大障。」乃發憤著漢學商兌一書,正其違謬。又著書林揚觶,戒學者勿輕事著述。

東樹始好文事,專精治之,有獨到之識,中歲為義理學,晚躭禪悅,凡三變,皆有論撰。務盡言,惟恐詞不達。年八十,卒於祁門東山書院。他所著有大意尊聞、向果微言、昭昧詹言、儀衛軒集,凡數十捲。東樹博極群書,窮老不遇,傳其學宗誠。既歿,宗誠刊佈其書,名乃大著。

宗誠能古文,熟於儒家性理之言,欲合文與道為一。鹹豐時寇亂,轉徙不廢學,益留心兵事吏治。著俟命錄,以究天時人事致亂之原,大要歸於植綱常、明正學,志量恢如也。山東布政使吳廷棟見之,聘為子師。倭仁、曾國籓皆因廷棟以知宗誠。倭仁為師傅,寫其書數十則,進禦經筵。國籓督直隷,奏以自隨。令棗強十餘年,設鄉塾,創敬義書院,刻邑先正遺著,舉孝子、悌弟、節婦,建義倉,積穀萬石,皆前此未有也。國籓去,李鴻章繼任,亦不以屬吏待之,有請輒施行。嘗歲旱,已逾報災期,手書為民請,並及鄰郡邑,不以侵官自嫌,卒得請普免焉。舉治行卓異,不赴部,自免歸。以學行詔後進,人有一善,獎譽之不容口。勤於纂述,逾時越月輒成帙。著柏堂經說、筆記、文集百五十餘卷。詔加五品卿銜,從安徽學政請也。其同縣友人又有蘇惇元,字厚子;戴鈞衡,字存莊:皆東樹弟子。


  
惇元,鹹豐元年孝廉方正。其學近張楊園,文似方望溪。編有楊園、望溪年譜。所著曰四禮從宜、遜敏錄、詩文集。

鈞衡,道光二十九年舉人。自謂生方、姚之鄉,不敢不以古文自任。與惇元重訂望溪集,增集外文十之四。其後榮成孫葆田更得遺稿若幹篇刻之,方氏一家之言備矣。鈞衡有經濟才,與國籓為友,著書傳補商,國籓亟稱之。避寇臨淮,妻李、妾劉皆殉難,鈞衡嘔血卒,年未四十。有蓉州集、味經山館詩文鈔。

魯一同,字通甫,清河人。善屬文,師事潘德輿。道光十五年舉人。時承平久,一同獨深憂,謂:「今天下多不激之氣,積而不化之習;在位者貪不去之身,陳說者務不駭之論。風烈不紀,一旦有緩急,莫可倚仗。」既,再試不第,益研精於學。凡田賦、兵戎諸大政,及河道遷變、地形險要,悉得其機牙。為文務切世情,古茂峻厲,有杜牧、尹洙之風。漕督周天爵見之,曰:「天下大材也,豈直文字哉!」曾國籓尤嘆異之。

試禮部,入都,國籓數屏騶從就問天下事。粵逆踞金陵也,同年生吳棠方宰清河,一同為草檄,傳示列縣,辭氣奮發,江北人心大定。江忠源師抵廬州,友人戴鈞衡為書通國籓之指,欲其起佐忠源。一同謝不出,覆書極論用兵機宜,謂當緩金陵,專攻旁郡。其後大兵築長圍,期旦夕破金陵,一同獨決其必敗,未幾,果潰裂,蘇、浙淪陷。已而國籓克安慶,復金陵,一如所論。同治二年,卒,年五十九。著邳州志、清河志、通甫類稿。

子蕡,字仲實。諸生,文有家法。善綜核,知府章儀林議減清河賦,苦繁重,叩蕡。蕡為剖析條目,退草三千言,明旦獻之。儀林驚喜,因請主辦,三年而成。又佐修安東水道,役竣,費無毫髮溢。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