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中溶,字木夫,嘉定人。為錢大昕女夫。尤邃金石之學。官湖南布政司理問,搜奇訪僻於人跡罕至之境,所獲益多。著有孔廟從祀弟子辨證、漢魏蜀石經考異辨正、說文地名考異、古泉山館彞器圖錄、錢志補正集、古官印考證、古鏡圖錄、續漢金石文編,凡二十餘種。
張廷濟,字叔未,嘉興人。嘉慶三年,舉鄉試第一。應禮部試輒躓,遂歸隱,以圖書金石自娛。建清儀閣,藏庋古器,名被大江南北。
沈濤,字西雝。與廷濟同邑。嘉慶十五年舉人。鹹豐初,署江西鹽法道。粵賊攻南昌,隨巡撫張芾城守。圍解,授興泉永道,未到官,卒。濤尚考訂之學,喜金石,著常山貞石志、說文古本考。
陸增祥,字星農,太倉人。道光三十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至辰永沅靖道。踵王昶金石萃編成金石補正百二十捲,凡三千五百餘通。又著磚錄一卷。其訂正金石款識名物,何紹基服其精。
董祐誠,字方立,陽湖人。生五歲,曉九九數。稍長,善屬文。遊陝西,成華山神廟賦,一時傳誦。其學於典章、禮儀、輿地、名物皆肆力探索,而尤精歷算,盡通諸家法。特善深沉之思,書之鈎棘難讀者,一覽輒通曉。復能出新意,闡曲隱,補罅漏。嘉慶二十三年舉人。越五年卒,年三十三。
祐誠讀諸史歷志,因著三統衍補。復取三統以次迄明大統、萬年、回回各術,擬撰五十三家歷術,屬稿未成,其兄基誠取已成五種附水經注圖說刊之。其所著算學,有割圜連比例術圖解、斜弧三邊求角補術、堆垛求積術若幹種。
基誠,字子詵。進士。由刑部郎中出知開封府。工詞章,與祐誠文合刊曰多華館駢體文。
方履籛,字彥聞,大興人。與祐誠同年舉人,為令閩中。初試吏署永定,裡豪胡鳳兆掘族人父棺,並殺其子,名捕不得。履籛至,為書諭之,鳳兆自首,遂論如法。調閩縣,會旱,禱兩烈日中,體豐碩,中暑卒。履籛亦以駢文著稱。尤嗜金石文字,所積幾萬種,有伊闕石刻錄、富蘅齋碑目、河內縣誌、萬善花室集。
周儀暐,字伯恬,陽湖人。嘉慶初舉人,宣城訓導。擢知山陽縣,調鳳翔。能詩。有夫椒山館集。
其後又有吳頡鴻,字嘉之。道光中進士,官代州知州;莊縉度,字眉叔。進士,戶部主事;趙申嘉,字蕓酉;陸容,字蓉卿;徐廷華,字子楞;汪士進,字逸雲;周儀顥,字叔程,舉人,即儀暐弟也。號「毗陵後七子」,其名位亞於前七子。
俞正燮,字理初,黟縣人。性彊記,經目不忘。年二十餘,北走兗州謁孫星衍。時星衍為伏生建立博士,復訪求左氏後裔。正燮因作邱明子孫姓氏論、左山考,星衍多據以折衷群議,由是名大起。道光元年舉人。明年,阮元主會試,士相謂曰:「理初入彀矣!」後竟落第。其經策淹博,為他考官所乙,元未之見也。房考王藻嘗引為恨。
正燮讀書,置巨冊數十,分題疏記,積歲月乃排比為文,斷以己意。藻為刻十五卷,名曰癸巳類稿,又有存稿十五卷,山西楊氏刻之。弟正禧,亦舉人。多義行,文學與正燮齊名。
趙紹祖,字琴士,涇縣人。年十二,受知學使硃筠,補諸生。筠授以說文,曰:「讀此日無過十字。讀註疏,亦無過十葉。必精造乃已。」紹祖熟於史事,嘗應布政使陶澍聘,修安徽省志,詳贍有法。道光初,年七十,舉孝廉方正。又十二年,卒。注有通鑒注商、新舊唐書互證、金石跋、安徽金石記、涇川金石記、金石文正續鈔。
汪文台,字士南。與正燮同縣,相善。宗漢儒,以論語邢疏疏略,因取證古義,博採子史箋傳,依韓嬰詩傳例作論語外傳。見阮元十三經註疏校勘記,謂有益於後學,然成於眾手,時有駮文,別為表識,作校勘記識語,寄示阮元,元服其精博,禮聘之。又嘗纂輯七家後漢書、淮南子校勘記及脞稿,皆行於世。道光二十四年,卒,年四十九。
湯球,字伯玕,亦黟人。少耽經史,從正燮、文台遊,傳其考據之學。通歷算星緯,恥以藝名。嘗輯鄭康成逸書九種、劉熙孟子注、劉珍等東觀漢記、皇甫謐帝王世紀、譙周古史考、傅子、伏侯古今注。球讀史用力於晉書尤深,廣蒐載籍,補晉史之闕,成書數種。同治六年,舉孝廉方正。光緒七年,卒,年七十八。
潘德輿,字四農,山陽人。年五六歲,母病不食,亦不食。父咯血,刲臂肉和藥進,父察其色動,泣曰:「固知兒有是也!」既孤,大母猶在堂,孝敬彌至。居喪一遵禮制,柴瘠劚然。著喪禮正俗文、祭儀,為家法。撫寡妹嗣子,教養盡二十年。其他行多類此。嘗以輓回世運,莫切於文章,文章之根本在忠孝,源在經術。其說經,不袒漢、宋,力求古人微言大義。其論治術,謂天下大病不外三言:曰「吏」、曰「例」、曰「利」。世儒負匡濟大略,非雜縱橫,即陷功利,未有能破「利」字而成百年休養之治者。道光八年,舉江南鄉試第一。入都,座主侍郎鍾昌館德輿於家,語人曰:「四農乃吾師也。」大挑以知縣分安徽,未到官卒,年五十五。
初,阮元總督漕運,招之,謝不往。後硃桂楨、周天爵皆號為名臣,折節原納交,德輿遠引避之,以為義無所居也,天爵喟然有望塵之嘆。其所與遊,若永豐郭儀霄、建寧張際亮、震澤張履、益陽湯鵬、歙徐寶善,皆一時之選。德輿詩文精深博奧,有養一齋集。
門人清河吳昆田,字雲圃。舉人,刑部員外郎。晚年家居,賊犯清河,團練防守,邑賴以安。著漱六軒集。
張維屏,字子樹,番禺人。工詩,計偕入都,翁方綱賞異之。與黃培芳、譚敬昭稱「粵東三子」。道光二年進士,改官知縣,署黃梅。江水潰堤,乘小舟勘災,水急舟沖溜,掛樹免。民為謡曰:「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調補廣濟,公費一資漕折,民苦之,勢不可革,引疾去。汪廷珍語人曰:「縣官不原收漕,世罕見也!」丁艱服闋,原就閒,援例改郡丞,權南康。建太白、東坡祠廬山,暇則集諸生談藝,以風雅寓規勸焉。未一載,復罷歸。築聽松園,頽然不與世事,癖愛松,又號松心子。見松形奇古,輒下拜。精書法,朝鮮、小呂宋得其書,鹹寶愛之。卒,年八十。有松心草堂集、國朝詩人徵略。培芳,香山人。
敬昭,字子晉,陽春人。順德黎簡者,以詩名海內,敬昭賦鵬鶴篇投之,簡歎為異才。嘉慶二十二年進士,官戶部主事。著聽雲樓集。
同時廣東以學行名者,又有高要彭泰來,字子大。生二十月,能即事誦古經,語無不切。嘉慶十八年拔貢生。絶意進取,學使李棠階高其品,屏騶從徒步就見,詢以輓迴風俗之道。泰來為書數千言復之,棠階表其廬,下教高要令,歲時存問。自惠士奇禮下胡方後,此為再見焉。著端州金石略、昨夢齋、詩義堂各集。
梅曾亮,字伯言,上元人。少時工駢文。姚鼐主講鍾山書院,曾亮與邑人管同俱出其門,兩人交最篤,同肆力古文,鼐稱之不容口,名大起。間以規曾亮,曾亮自喜,不為動也。久之,讀周、秦、太史公書,乃頗寤,一變舊習。義法本桐城,稍參以異己者之長,選聲練色,務窮極筆勢。道光二年進士,用知縣,授例改戶部郎中。居京師二十餘年,與宗稷辰、硃琦、龍啟瑞、王拯、邵懿辰輩遊處,曾國籓亦起而應之。京師治古文者,皆從梅氏問法。當是時,管同已前逝,曾亮最為大師;而國籓又從唐鑒、倭仁、吳廷棟講身心克治之學,其於文推挹姚氏尤至。於是士大夫多喜言文術政治,乾、嘉考據之風稍稍衰矣。未幾,曾亮依河督楊以增。卒,年七十一。以增為刊其詩文,曰柏梘山房集。
同,字異之。少孤,母鄒以節孝聞。同善屬文,有經世之志,稱姚門高足弟子。嘗擬言風俗書、籌積貯書,為一時傳誦。道光五年,陳用光典試江南,同中式。用光語人曰:「吾校兩江士,獨以得一異之自憙耳。」用光亦鼐弟子也。同卒,年四十七,著因寄軒集。子嗣復,字小異。能世其業,兼通算術。
鼐門下著籍者眾,惟同傳法最早。其於同裡,則亟稱劉開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