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352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352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352頁

朗讀:

筠博聞宏覽,以經學、六書訓士。謂經學本於文字訓詁,周公作爾雅,釋詁居首;保氏教六書,說文僅存。於是敘說文解字刊佈之。視學所至,尤以人才經術名義為急務,汲引後進,常若不及。因材施教,士多因以得名,時有硃門弟子之目。好金石文字,謂可佐證經史。諸史百家,皆考訂其是非同異。為文以鄭、孔經義,遷、固史書為質,而參以韓、蘇。詩出入唐、宋,不名一家,併為世重。筠鋭然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蒐羅文獻,表章風化,一切破崖岸而為之。好客,善飲,談笑窮日夜。酒酣論天下事,自比李元禮、範孟博,激揚清濁,分別邪正,聞者悚然。著有笥河集等。

翁方綱,號覃溪,大興人。乾隆壬申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擢司業,累至內閣學士。先後典江西、湖北、順天鄉試,督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嘉慶元年,預千叟宴。四年,左遷鴻臚寺卿。十二年,重宴鹿鳴,賜三品銜。十九年,再宴恩榮,加二品卿,年八十二矣。又四年,卒。


  

方綱精研經術,嘗謂考訂之學,以衷於義理為主,論語曰「多聞」、曰「闕疑」、曰「慎言」,三者備而考訂之道盡。時錢載斥戴震為破碎大道,方綱謂:「詁訓名物,豈可目為破碎?考訂訓詁,然後能講義理也;然震謂聖人之道,必由典制名物得之,則不盡然。」

方綱讀群經,有書、禮、論語、孟子附記,併為經義考補正。尤精金石之學,所著兩漢金石記,剖析毫芒,參以說文、正義,考證至精。所為詩,自諸經註疏,以及史傳之考訂,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貫徹洋溢其中。論者謂能以學為詩。他著有復初齋全集及禮經目次、蘇詩補註等。 [一]

姚鼐,字姬傳,桐城人,刑部尚書文然玄孫。乾隆二十八年進士,選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歷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庫館開,充纂修官。書成,以禦史記名,乞養歸。

鼐工為古文。康熙間,侍郎方苞名重一時,同邑劉大櫆繼之。鼐世父範與大櫆善,鼐本所聞於家庭師友間者,益以自得,所為文高簡深古,尤近歐陽修、曾鞏。其論文根極於道德,而探原於經訓。至其淺深之際,有古人所未嘗言。鼐獨抉其微,發其藴,論者以為辭邁於方,理深於劉。三人皆籍桐城,世傳以為桐城派。

鼐清約寡慾,接人極和藹,無貴賤皆樂與盡懽;而義所不可,則確乎不易其所守。世言學品兼備,推鼐無異詞。嘗仿王士禎五七言古體詩選為今體詩選,論者以為精當雲。自告歸後,主講江南紫陽、鍾山書院四十餘年,以誨迪後進為務。嘉慶十五年,重赴鹿鳴,加四品銜。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經說十七卷,老子、莊子章義,惜抱軒文集二十捲、詩集二十捲,三傳補註三卷,法帖題跋二卷、筆記四卷。

子景衡,舉人,知縣。有雋才,鼐故工書,景衡學其筆法,能亂真。

吳定,字殿麟,歙縣人。舉孝廉方正。與姚鼐相友善,論文嚴於法。鼐每為文示定,定所不可,必盡言,得當乃止。定嘗語陳用光曰:「先生虛懷善取,為文尚如是,其為學可知矣。」著有周易集注十捲,紫石泉山房文集十二卷、詩集六卷。

魯九皋,原名仕驥,字絜非,新城人。嘗從鼐問古文法,又使其甥陳用光及鼐門。乾隆三十六年進士,選山西夏縣,以積勞致疾卒。所著曰山木居士集。

用光,字碩士。嘉慶六年進士,由編修累官禮部侍郎。篤於師友誼,嘗為姚、魯兩師置祭田,以學行重一時。著有太乙舟文集。

當嘉、道間,傳古文法者,有宜興吳德旋、上元梅曾亮諸人,曾亮自有傳。德旋,字仲倫。諸生。以古文鳴。與陽湖惲敬、永福呂璜以文相砥鏃。詩亦高澹絶俗,有初月樓集。

宋大樽,字左彞,仁和人。弱歲,刲股愈母疾,讓產其弟。乾隆三十九年舉人,為國子監助教,以母老引疾歸。豪於飲酒,善鼓琴,時時出遊佳山水,助其詩興。其詩由唐人而上溯之,極於古歌謡而止,才力足以相儷。有茗香論詩、學古集、牧牛村舍詩鈔。

同縣錢林,字金粟。嘉慶十三年進士,由編修至侍讀學士,左遷庶子。林熟於本朝名臣言行,及河漕、鹽榷、錢法諸大政。詩亦醖釀於漢、魏、六朝。阮元督學浙江,稱為華實兼茂之士。著文獻徵存錄、玉山草堂詩集。

端木國瑚,青田人。青田故產鶴,國瑚生而清傲似鶴,其大父字之曰鶴田。阮元督學得之,恆訁誇示人曰:「此青田一鶴也!」命賦使署定香亭,賦成,一時傳誦。國瑚好學深思,通天文之奧。嘗被召相山陵,敘勞官中書。道光十三年進士,選用知縣。性不耐劇,投牒就原官。著周易指,屬稿二十六年而後成。詩才清麗,有太鶴山人集。又著周易葬說、地理元文,後頗悔之,不輕為人營葬。

吳文溥,字澹川,嘉興貢生。亦以詩名。其為人有韜略,超然不群,能作蘇門長嘯。著南野堂集。

章學誠,字實齋,會稽人。乾隆四十三年進士,官國子監典籍。自少讀書,不甘為章句之學。從山陰劉文蔚、童鈺遊,習聞蕺山、南雷之說。熟於明季朝政始末,往往出於正史外,秀水鄭炳文稱其有良史才。繼遊硃筠門,筠藏書甚富,因得縱覽群籍,與名流相討論,學益宏富。著《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推原官禮而有得於向、歆父子之傳。其於古今學術,輒能條別而得其宗旨,立論多前人所未發。嘗與戴震、汪中同客馮廷丞寧紹台道署,廷丞甚敬禮之。

學誠好辯論,勇於自信。有實齋文集,視唐宋文體,夷然不屑。所修和州、亳州、永清縣諸志,皆得體要,為世所推。


  

章宗源,字逢之。乾隆五十一年,大興籍舉人,其祖籍亦浙江也。嘗輯錄唐、宋以來亡佚古書,欲撰隋書經籍志考證,積十餘年始成。稿為仇家所焚,僅存史部五卷。

後百有餘年,有姚振宗,字海槎,山陰人。著漢藝文志、隋經籍志考證,能訂宗源之失。又補後漢、三國兩藝文志。目錄之學,卓然大宗。論者謂足紹二章之傳。

而學誠同時有歸安吳蘭庭,字胥石。乾隆三十九年舉人。稽古博聞,多所纂述。嘗以宋吳縝著有五代史記纂誤,因更取薛居正舊史參校,為纂誤補四卷。同邑丁傑邃於經,蘭庭熟於史,一時有「丁經吳史」之目。嘉慶元年,與千叟宴。他所著又有五代史考異、讀通鑒筆記、南霅草堂集。

祁韻士,字鶴皋,壽陽人。乾隆四十三年進士,官編修,擢中允,大考改戶部主事。嘉慶初,以郎中監督寶泉局。局庫虧銅案發,戍伊犁。未幾,赦還。卒於保定書院,年六十五。

韻士幼喜治史,於疆域山川形勝、古人爵裡名氏,靡不記覽。弱冠,館靜樂李氏,李藏書十餘楹,多善本,韻士寢饋其中五年,益賅洽。既入翰林,充國史館纂修。時創立蒙古王公表傳,計內紮薩克四十九旗,外紮薩克喀爾喀等二百餘旗,以至西藏及回部糾紛雜亂,皆無文獻可徵據。乃悉發庫貯紅本,尋其端緒,每於灰塵坌積中忽有所得,如獲異聞。各按部落立傳,要以見諸實錄、紅本者為準;又取皇輿全圖以定地界方向。其王公支派源流,則核以理籓院所存世譜,八年而後成書;又別撰籓部要略,以年月編次。蓋傳仿史記,而要略仿通鑒。李兆洛序之,謂如讀邃皇之書,睹鴻濛開闢之規模矣。及戍伊犁,有所纂述,大興徐松續修之,成新疆事略。

韻士又著西域釋地、西陲要略,皆考證古今,簡而能核。外有萬里行程記、己庚編、書史輯要、詩文集。

張穆,字石洲,平定州人。道光中,優貢生。善屬文。歙縣程恩澤見之,驚曰:「東京崔、蔡之匹也!」通訓詁、天算、輿地之學。著蒙古遊牧記,用史志體,韻士要略用編年體,論者謂二書足相埒。又以魏書地形志分並建革,一以天平、元象、興和、武定為限,純乎東魏之志。其雍、秦諸州地入西魏者,遂扌兌失踳駮不可讀。乃更事排纂,書未成,其友何秋濤為補輯之。又著顧炎武、閻若璩年譜,齋詩、文集。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