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琇以古文辭自力,其意欲追古之立言者。以為清穆者惟天,澹泊者惟水,含之咀之,得其妙以為文者惟人。嘗與友人書曰:「為文在先高其志。其心有以自得,則吾心猶古人之心也,以觀古人之言,猶吾言也。然後辨其是非焉,究其誠偽焉,定其高下焉,如黑白之判於前矣。於是順其節次焉,還其訓詁焉,沉潛其義藴焉,調和其心氣焉,久則自然合之,又久則變化生之。於是文之高也,如累土之成台,如鴻漸之在天,有莫知其所以然者。」仕琇與大興硃筠及弟珪友善,筠推服其文甚至。著梅崖文集。
福建古文之學自仕琇。其後再傳有高澍然,字雨農,光澤人。嘉慶七年舉人,授內閣中書。未幾,移病歸。研說經傳,尤篤嗜昌黎集。其文陳義正,言不過物,高視塵壒之表。名不如仕琇,要其自得之趣,有不求人知能自樹立者。著春秋釋經、論語私記、韓文故及抑快軒文集。
蔣士銓,字心餘,鉛山人。家故貧,四歲,母鍾氏授書,斷竹篾為點畫,攢簇成字教之。既長,工為文,喜吟詠。由舉人官中書。乾隆二十二年,成進士,授編修。文名藉甚,裘曰修、彭元瑞並薦其才。旋乞病歸。帝屢從元瑞詢之,元瑞之士銓母老對。帝賜詩元瑞,有「江西兩名士」之句。士銓感恩眷,力疾起補官,記名以禦史用。未幾,仍以病乞休,遂卒,年六十二。
士銓賦性悱惻,以古賢者自勵,急人之難如不及。詩詞雄傑,至★述節烈,能使讀者感泣。著忠雅堂集。少時與武寧汪軔、南昌楊垕為昆弟交,出入必偕,財物與共。
軔,字魚亭,優貢生。垕,字子載,舉人,本天全六番招討宣慰使孫,雍正初,改土歸流,安置江西,遂為南昌人。詩名與軔相埒。士銓甚推服之。同時有南豐趙由儀,字山南。與士銓等並稱四子。其後繼起者,曰東鄉吳嵩梁、臨川樂鈞。
嵩梁,字蘭雪。以舉人官中書,選知黔西州。著香蘇山館集。聲播外夷,朝鮮吏曹判書金魯敬以梅花一龕供奉之,稱為詩佛。日本賈人斥四金購其詩扇。其名重如此。
鈞,初名宮譜,字元淑。嘉慶六年舉人。與嵩梁同為翁方綱弟子。著青芝山館集。
趙翼,字耘松,陽湖人。生三歲能識字,年十二,為文一日成七篇,人奇其才。乾隆十九年,由舉人中明通榜,用內閣中書,入直軍機,大學士傅恆尤重之。二十六年,復成進士,殿試擬一甲第一,王傑第三。高宗謂陝西自國朝以來未有以一甲一名及第者,遂拔傑而移翼第三,授編修。
後出知鎮安府。粵民輸穀常社倉,用竹筐,以權代概。有司因購馬濟滇軍,別置大筐斂穀,後遂不革,民苦之。翼聽民用舊筐,自權,持羨去,民由是感激,每出行,爭肩輿過其村。先是鎮民付奉入雲南土富州為奸,捕獲百餘人,付奉顧逸去,前守以是罷官。已而付奉死,驗其屍良是。總督李侍堯疑其為前守道地,翼申辨,總督怒,劾之。適朝廷用兵緬甸,命翼赴軍贊畫,乃追劾疏還。傅恆既至滇,經略兵事,議以大兵渡戛鳩江,別遣偏師從普洱進。翼謂普洱距戛鳩江四千餘裡,不如由江東岸近地取猛密,如其策入告。其後戛鳩兵遭瘴多疾病,而阿桂所統江東岸一軍獨完,卒以蕆事。尋調守廣州,擢貴西兵備道。以廣州讞獄舊案降級,遂乞歸,不復出。
五十二年,林爽文反台灣,侍堯赴閩治軍,邀翼與俱。時總兵柴大紀城守半載,以易子析骸入告。帝意動,諭大紀以兵護民內渡。侍堯以詢翼,翼曰:「總兵欲內渡久矣,憚國法故不敢。今一棄城,則鹿耳門為賊有,全台休矣!即大兵至,無路可入。宜封還此旨。」侍堯悟,從之,明日接追還前旨之諭,侍堯膺殊賞;而大將軍福康安續至,遂得由鹿耳門進兵破賊,皆翼計也。
事平,辭歸,以著述自娛。尤邃史學,著廿二史劄記、皇朝武功紀盛、陔餘叢考、簷曝雜記、甌北詩集。嘉慶十五年,重宴鹿鳴,賜三品銜。卒,年八十六。同時袁枚、蔣士銓與翼齊名,而翼有經世之略,未盡其用。所為詩無不如人意所欲為,亦其才優也。
其同裡學人後於翼而知名者,有洪亮吉、孫星衍、趙懷玉、黃景仁、楊倫、呂星垣、徐書受,號為「毗陵七子」。亮吉、星衍、懷玉自有傳。
景仁,字仲則,武進人。九歲應學使者試,臨試猶蒙被索句。後以母老客遊四方,覓升鬥為養。硃筠督學安徽,招入幕。上巳修禊,賦詩太白樓。景仁年最少,著白袷立日影中,頃刻成數百言,坐客鹹輟筆。時士子試當塗,聞使者高會,畢集樓下,鹹從奚童乞白袷少年詩競寫,名大噪。嘗自恨其詩無幽、並豪士氣,遂遊京師。高宗四十一年東巡,召試二等。武英殿書籤,例得主簿。陝西巡撫畢沅奇其才,厚貲之,援例為縣丞,銓有日矣,為債家所迫,抱病逾太行,道卒。亮吉持其喪歸,年三十五。著兩當軒集。子乙生,通鄭氏禮,善書,早卒。
倫,字敦五。乾隆中進士,蒼梧縣知縣。著有杜詩鏡詮。
星垣,字叔諾,大學士宮五世孫。乾隆五十年,闢雍禮成,進頌冊,欽取一等一名,選訓導。後官河間縣知縣。有白雲草堂集。
書受,副貢生。葉縣知縣。有教經堂集。
嚴長明,字道甫,江寧人。幼奇慧。年十一,為李紱所賞,告方苞曰:「國器也!」遂從苞受業。尋假館揚州馬氏,盡讀其藏書。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諸生獻賦,賜舉人,用內閣中書,入軍機。長明通古今,多智數,工於奏牘,大學士劉統勛最奇其才。戶部奏天下錢糧雜項名目繁多,請併入地丁徵收,長明曰:「今之雜項折徵銀,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謂其物官所需,必且再徵,是使民重困也。」統勛曰善,乃奏已之。大學士溫福征大金川,欲長明從行,長明固辭。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將敗沒,吾奈何從之!」既而溫福果軍潰以死,隨往者皆盡。
長明在軍機七年,幹敏異眾,然亦以是見嫉。其救羅浩源事,人尤喜稱之。浩源,雲南糧道也。分償屬吏汪應繳所虧帑金,有詔逾期即誅。浩源繳不如數,逾期十日,牒請弛限。上下其議,時統勛主試禮部,秋曹無敢任其事者。長明因撾鼓入闈,見統勛,為言汪已捐復,將曳組綬出都,獨坐浩源,義未協,宜仍責汪自繳。統勛曰:「具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辭義明晰。疏入報可,獄遂解。其他事多類此。人有圖其像祀之者。三十六年,擢侍讀。嘗扈蹕木蘭,大雪中失橐扆並所裝物,越日故吏以扆至。問「何以知為吾物」,曰:「軍機官披羊裘者獨君耳。」長明勞而遣之。
後以憂歸,遂不復出。客畢沅所,為定奏詞。又主講廬陽書院。博學強記,所讀書,或舉問,無不能對。為詩文用思周密,和易而當於情。著毛詩地理疏證、五經算術補正、三經三史答問、石經考異、漢金石例、獻徵餘錄等書。
子觀,字子進。嗜學,好金石文字。父乞歸後,築歸求草堂,藏書二萬卷,觀丹黃幾滿。著江寧金石記,錢大昕甚高其品節。
硃筠,字竹君,大興人。乾隆甲戌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由贊善大考擢侍讀學士,屢分校鄉會試。庚寅,典福建鄉試,辛卯,督安徽學政。
詔求遺書,奏言翰林院藏永樂大典內多古書,請開局校輯。旋奉上諭:「軍機大臣議復硃筠條奏校核永樂大典一節,已派軍機大臣為總裁。又硃筠所奏將永樂大典擇取繕寫,各自為書,及每書校其得失,撮舉大旨,敘於本書卷首之處,即令承辦各員,將各原書詳細檢閲,並書中要旨總敘厓略,呈候裁定;又將來書成,著名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自此始。筠又請仿漢熹平、唐開成故事,校正十三經文字,勒石太學。未幾,坐事降編修,充四庫全書纂修官,兼修日下舊聞考。高宗嘗稱筠學問文章殊過人。尋,復督學福建。歸,卒,年五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