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史稿 下 - 335 / 575
歷史類 / 趙爾巽等 / 本書目錄
  

清史稿 下

第335頁 / 共575頁。

 大小:

 第335頁

朗讀:

珍初受知於歙縣程恩澤,乃益進求諸聲音文字之原,與古宮室冠服之制。方是時,海內之士。崇尚考據,珍師承其說,實事求是,不立異,不苟同。復從莫與儔遊,益得與聞國朝六七钜儒宗旨。於經最深三禮,謂:「小學有三:曰形,曰聲,曰義。形則三代文體之正,具在說文。若歷代鐘鼎款識及汗簡、古文四聲韻所收奇字,既不盡可識,亦多偽造,不合六書,不可以為常也。聲則崑山顧氏音學五書,推證古音,信而有徵,昭若發蒙,誠百世不祧之祖。義則凡字書、韻書、訓詁之書,浩如煙海,而欲通經訓,莫詳於段玉裁說文注,邵晉涵、郝懿行爾雅疏及王念孫廣雅疏證。貫串博衍,超越前古,是皆小學全體大用。」

其讀禮經,恆苦乾、嘉以還積漸生弊,號宗高密,又多出新義,未見有勝,說愈繁而事愈蕪。故言三禮,墨守司農,不敢苟有出入。至於諸經,率依古注為多。又以餘力旁通子史,類能提要鉤玄。儀禮十七篇皆有發明,半未脫稿,所成儀禮私箋,僅有士昏、公食、大夫喪服、士喪四篇,凡八卷;而喪服一篇,反覆尋繹,用力尤深。又以周禮考工記輪輿,鄭注精微,自賈疏以來,不得正解,說者日益支蔓,成輪輿私箋三卷。尤長說文之學,所著說文逸字二卷、附錄一卷,說文新附考六卷,皆見稱於時。他著有鳧氏圖說、深衣考、汗簡箋正、說隷等書。又有巢經巢經說、詩鈔、文鈔,明鹿忠節公無慾齋詩注。


  

鄒漢勛,字叔績,新化人。父文蘇,歲貢生,以古學教授鄉裡,闢學舍曰古經堂,與諸生肄士禮其中。其考據典物,力尊漢學,而談心性則宗硃子。漢勛通左氏義,佐伯兄漢紀撰左氏地圖說,又佐仲兄漢潢撰群經百物譜。年十八九,撰六國春秋,於天文推步、方輿沿革、六書九數,靡不研究。同縣鄧顯鶴深異之,與修寶慶府志。又至黔中修貴陽、大定、興義、安順諸郡志。鹹豐元年,舉於鄉。訪魏源於高郵,同撰堯典釋天一卷。

會粵賊陷江寧,漢勛以援、堵、守三策上書曾國籓,謂不援江西、堵廣西,湖南亦不能守。國籓用其言,命偕江忠淑率楚勇千人援南昌,圍解,敘勞以知縣用。既,從江忠源於廬州,守大西門,賊為隧道三攻之,城坍數丈,賊將登陴,漢勛擊卻之。堅守三十七日,地雷復發,城陷。漢勛坐城樓上,命酒自酌,持劍大呼殺賊。賊至,與格鬥,手刃數人,力竭死之,年四十九,贈道銜。

所著讀書偶識三十六卷,自言破前人之訓故,必求唐以前之訓故方敢用;違箋傳之事證,必求漢以前之事證方敢從。以漢人去古未遠,諸經注皆有師承,故推闡漢學,不遺餘力。尤深音均之學,初著廣韻表十捲,晚為五均論,說尤精粹,時以江、戴目之。生平於易、詩、禮、春秋、論語、說文、水經皆有撰述,凡二十餘種,合二百餘卷。同治二年,土匪焚其居,熸焉。今存者讀書偶識僅八卷,五均論二卷,顓頊歷考二卷,斅藝齋文三卷、詩一卷,紅崖石刻釋文一卷,南高平物產記二卷。

王崧,字樂山,浪穹人。嘉慶四年進士,授山西武鄉縣知縣。崧學問淹通,儀徵阮元總督雲、貴,延崧主修通志,著有說緯六卷。

劉寶楠,字楚楨,寶應人。父履恂,字迪九,乾隆五十一年舉人,國子監典簿,著有秋槎劄記。

寶楠生五歲而孤,母氏喬教育以成。始寶楠從父台拱漢學精深,寶楠請業於台拱,以學行聞鄉裡。為諸生時,與儀徵劉文淇齊名,人稱揚州二劉。道光二十年成進士,授直隷文安縣知縣。文安地稱窪下,堤堰不修,遇伏,秋水盛漲,輒為民害。寶楠周履堤防,詢知疾苦,爰檢舊冊,依例督旗屯及民同修,而旗屯恆怙勢相觀望,寶楠執法不阿,功遂濟。再補元氏,會歲旱,縣西北境蝗,袤延二十餘裡。寶楠禱東郊蠟祠,蝗爭投阬井,或抱禾死,歲則大熟。鹹豐元年,調三河,值東省兵過境。故事,兵車皆出裡下。寶楠謂兵多差重,非民所堪,僱車應差,給以民價,民得不擾。

寶楠在官十六年,衣冠樸素如諸生時。勤於聽訟,官文安日,審結積案千四百餘事,鷄初鳴,坐堂皇,兩造具備,當時研鞫。事無钜細,均如其意結案,悖者照例治罪。凡涉親故族屬訟者,諭以睦★L5,概令解釋。訟獄既簡,吏多去籍歸耕,遠近翕然,著循良稱。鹹豐五年,卒,年六十五。

寶楠於經,初治毛氏詩、鄭氏禮,後與劉文淇及江都梅植之、涇包慎言、丹徒柳興恩、句容陳立約各治一經。寶楠發策得論語,病皇、邢疏蕪陋,乃蒐輯漢儒舊說,益以宋人長義,及近世諸家,仿焦循孟子正義例,先為長編,次乃薈萃而折衷之,著論語正義二十四卷。因官事繁,未卒業,命子恭冕續成之。他著有釋穀四卷,於豆、麥、麻三種多補正程氏九穀考之說。漢石例六卷,於碑誌體例考證詳博。寶應圖經六卷,勝朝殉揚錄三卷,文安堤工錄六卷。

恭冕,字叔俛。光緒五年舉人。守家學,通經訓,入安徽學政硃蘭幕,為校李貽德春秋賈服注輯述,移補百數十事。後主講湖北經心書院,敦品飭行,崇尚樸學。幼習毛詩,晚年治公羊春秋,發明「新周」之義,闢何劭公之謬說,同時通儒皆韙之。卒,年六十。著有論語正義補,何休論語注訓述,廣經室文鈔。


  
龍啟瑞,字翰臣,臨桂人。道光二十一年一甲一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二十四年,充廣東鄉試副考官。二十七年,大考翰詹二等七名,以侍講升用。七月,簡湖北學政,著經籍舉要一書,以示學者。又以學政之職有三要:一曰防弊,二曰勵實學,三曰正人心風俗。三十年,丁父憂回籍。鹹豐元年六月,廣西巡撫鄒鳴鶴奏辦廣西團練,以啟瑞總其事。二年七月,省城圍解,以守城出力,以侍講學士升用。六年四月,授通政司副使。十一月,簡江西學政。七年三月,遷江西布政使。八年九月,卒於官。

啟瑞切劘經義,尤講求音韻之學,貫穿於顧、江、段、王、孔、張、劉、江諸家之書,而著古韻通說二十捲。以為論古韻者,自顧氏以前失之疏,自段氏以後過於密,江氏酌中,亦未為盡善。陽湖張氏分二十一部,言:「凡言古韻者,分之不嫌密,合之不嫌廣。惟分之密,其合之也脈絡分明,不至因一字而疑各韻可通,亦不至因各韻而疑一字之不可通。」啟瑞服膺是言,故其集古韻也,意主於嚴,而其為通說也,則較之顧氏而尚覺其寬。不拘成說,不執私見,參之古書,以求其是而已。其論本音、論通韻、論轉音,皆確有據依,而以論通說總之,故以名其全書焉。他著有爾雅經注集證三卷,經德堂集十二卷。

苗夔,字仙簏,肅寧人。幼即嗜六書形聲之學,讀許氏說文,若有夙悟。已,又得顧炎武音學五書,慕之彌篤。曰:「吾守此終身矣!」舉道光十一年優貢生,高郵王念孫父子禮先於夔,由是譽望日隆。夔以為許叔重遺書多有為後人妄刪或附益者,乃訂正說文八百餘字,為說文聲訂二卷。顧氏音學所立古音表十部,宏綱已具,然猶病其太密,而戈、麻既雜西音,不應別立一部。於是並耕、清、青、蒸、登於東、冬,並戈、麻於支、齊,定以七部,隱括群經之韻。字以聲從,韻以部分,為說文聲讀表七卷。詩自毛傳、鄭箋而後,主義理者多,主聲均者少,雖有陸元朗詩經音義,亦不能專主古音,然古音時有未盡改者。夔治毛詩,尤精於諧聲之學,嘗以齊、魯、韓三家證毛,而又以許洨長之聲讀參錯其間,采太平戚氏之漢學諧聲、詩經正讀,無錫安氏之均徵,為毛詩均訂十捲。鹹豐丁巳五月,卒,年七十有五。

龐大堃,字子方,常熟人。嘉慶二十四年舉人,究心音韻之學,嘗謂顧、江、戴、段、孔、王諸家分部互有出入者,以入聲配隷無準耳。入聲有正紐、反紐,今韻多從正紐,古韻多從反紐,陽奇陰偶,兩兩相配,一從陸氏法言所定為正紐,一從顧、江、戴、王所定為反紐。其轉音之法有五:一正轉,同部者是也,一遞轉,同音者是也;一旁轉,相比及相生者是也;一雙聲,同母者是也。又謂欲明古音,必先究唐韻,乃可定其分合,為唐韻輯略五卷、備考一卷,形聲輯略一卷、備考一卷,古音輯略二卷、備考一卷,等韻輯略三卷。他著有易例輯略五卷。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