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
柳興恩,原名興宗,字賓叔,丹徒人。道光十二年舉人。受業於儀徵阮元。初治毛詩,以毛公師荀卿,荀卿師穀梁,穀梁春鞦韆古絶學,元刻皇清經解,公羊、左氏俱有專家,而穀梁缺焉。乃發憤沉思,成穀梁春秋大義述三十捲,以鄭六藝論雲「穀梁子善於經」,遂專從善經入手,而善經則以屬辭比事為據,事與辭則以春秋日月等名例定之。其書凡例,謂聖經既以春秋定名,而無事猶必舉四時之首月。後儒謂日月非經之大例,未為通論。穀梁日月之例,泥則難通,比則易見。與其議傳而轉謂經誤,不若信經而並存傳說。述日月例第一。謂春秋治亂於已然,禮乃防亂於未然。穀梁親受子夏,其中典禮猶與論語夏時周冕相表裡。述禮例弟二。謂穀梁之經與左氏、公羊異者以百數,漢書儒林傳雲:「穀梁魯學,公羊乃齊學也。」此或由齊、魯異讀,音轉而字亦分。述異文弟三。謂穀梁親受子夏,故傳中用孔子、孟子說,其他暗合者更多。述古訓弟四。謂自漢以來,穀梁師授鮮有專家,要不得擯諸師說之外。述師說弟五。謂漢儒師說之可見者,惟尹更始、劉向二家,然搜獲寥寥。其說已亡,而名僅存者,自漢以後並治三傳者亦收錄焉。述經師弟六。謂穀梁久屬孤經,茲於所見載籍之涉穀梁者,循次摘錄,附以論斷,並著本經廢興源流。述長編弟七。番禺陳澧嘗為穀梁箋及條例,未成,後見興恩書,嘆其精博,遂出其說備采,不復作。
他著有周易卦氣輔四卷,虞氏逸象考二卷,尚書篇目考二卷,毛詩註疏糾補三十捲,續王應麟詩地考二卷,群經異義四卷,劉向年譜二卷,儀禮釋宮考辨二卷,史記、漢書、南齊書校勘記,說文解字校勘記,宿壹齋詩文集。光緒六年,卒,年八十有六。
弟榮宗,字翼南。著有說文引經考異十六卷。同時為穀梁之學者,有南海侯康、海州許桂林、嘉善鍾文烝、江都梅毓。侯康自有傳。
許桂林、字同叔,海州人。嘉慶二十一年舉人。少孤,孝於母及生母,無間言。家貧,不以厚幣易遠遊,日以詁經為事。道光元年,丁內艱,以毀卒,年四十三。桂林於諸經皆有發明,尤篤信穀梁之學,著春秋穀梁穀傳時日月書法釋例四卷。其書有引公羊而互證者,有駮公羊而專主者。陽湖孫星衍嘗以條理精密、論辨明允許之。又著易確二十捲,大旨以乾為主,謂全易皆乾所生,博觀約取,於易義實有發明,別有毛詩後箋八卷,春秋三傳地名考證六卷,漢世別本禮記長義四卷,大學中庸講義二卷,四書因論二卷。嘗以其餘力治六書、九數,著許氏說音十二卷,以配說文。又著說文後解十捲。又以岐伯言「地,大氣舉之」。氣外無殻,其氣將散;氣外有殻,此殻何依?思得一說以補所未及。蓋天實一氣,而其根在北,北極是也。北極不當為天樞,而當為氣母。因採集宣夜遺文,以西法通之,著宣西通三卷。又以算家以簡為貴,乃取欽定數理精藴,撮其切於日用者,著算牖四卷。生平所著書四十餘種,凡百數十捲。甘泉羅士琳從之遊,後以西算名世。
鍾文烝,字子勤,嘉善人。道光二十六年舉人,候選知縣。於學無所不通,而其全力尤在春秋。因沉潛反覆三十餘年,成穀梁經傳補註二十四卷。其書網羅眾家,折衷一是。其未經人道者,自比於梅鷟之辨偽書、陳第之談古韻,略引其緒,以待後賢。文烝兼究宋、元諸儒書,書中若釋禘祫、祖禰謚法以及心志不通、仁不勝道、以道受命等,皆能提要挈綱,實事求是。又著論語序詳正一卷。卒,年六十。
梅毓,字延祖,江都人。同治九年舉人,候選教諭。著有穀梁正義長編一卷。
陳澧,字蘭甫,番禺人。道光十二年舉人,河源縣訓導。澧九歲能文,復問詩學於張維屏,問經學於侯康。凡天文、地理、樂律、算術、篆隷無不研究。中年讀諸經註疏、子、史及硃子書,日有課程。初著聲律通考十捲,謂:「周禮六律、六同皆文之以五聲,禮記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今之俗樂有七聲而無十二律,有七調而無十二宮,有工尺字譜而不知宮、商、角、徵、羽。懼古樂之遂絶,乃考古今聲律為一書。」又切韻考六卷、外篇三卷,謂:「孫叔然、陸法言之學存於廣韻,宜明其法,而不惑於沙門之說。」又漢志水道圖說七卷,謂地理之學,當自水道始,知漢水道則可考漢郡縣。
其於漢學、宋學能會其通,謂:「漢儒言義理,無異於宋儒,宋儒輕蔑漢儒者非也。近儒尊漢儒而不講義理,亦非也。」著漢儒通義七卷。晚年尋求大義及經學源流正變得失所在而論贊之,外及九流諸子、兩漢以後學術,為東塾讀書記二十一卷。
其教人不自立說,嘗取顧炎武論學之語而申之,謂:「博學於文,當先習一藝。韓詩外傳曰‘好一則博’,多好則雜也,非博也。讀經、史、子、集四部書,皆學也,而當以經為主,尤當以行己有恥為主。」為學海堂學長數十年。至老,主講菊坡精舍,與諸生講論文藝,勉以篤行立品,成就甚眾。光緒七年,粵督張樹聲、巡撫裕寬以南海硃次琦與澧皆耆年碩德,奏請褒異,給五品卿銜。八年,卒,年七十三。
他著有說文聲表十七卷,水經注提綱四十捲,水經注西南諸水考三卷,三統術詳說三卷,弧三角平視法一卷,琴律譜一卷,申範一卷,摹印述一卷,東塾集六卷。
侯康,字君謨,亦番禺人。道光十五年舉人。少孤,事母孝。家貧,欲買書,母稱貸得錢。買十七史,讀之,卷帙皆敝,遂通史學。及長,精研註疏,湛深經術,與同裡陳灃交最久。嘗謂:「漢志載春秋古經十二篇者左經也,經十一卷者公、穀經也。今以三傳參校之,大要古經為優。穀梁出最先,其誤尚寡。公羊出最晚,其誤滋甚。」乃取其義意可尋者疏通證明之,著春秋古經說二卷。又治穀梁以證三禮,以公羊雜出眾師,時多偏駮,排詆獨多。著穀梁禮證,未完帙,僅成二卷。又仿裴松之注三國志例注史,嘗曰:「注古史與近史異,注近史者,群書大備;注古史者,遺籍罕存。當日為唾棄之餘,今日皆見聞之助,宜過而存之。」因為後漢書補註續一卷,三國志補註一卷,後漢稱續者,以有惠棟注;三國志杭世駿注未完善,故不稱續也。又補後漢、三國藝文志,各成經、史、子四卷,餘未成。又考漢、魏、六朝禮儀,貫串三禮,著書數十篇,澧嘗嘆以為精深浩博。十七年,卒,年四十。
弟度,字子琴。與康同榜舉人,以大挑知縣分發廣西,署河池州知州。廣西賊起,度伐木為柵,因山勢聯絡,堅固可守。賊退,以病告歸,至家遂卒,年五十七。度洽熟經傳,尤長禮學,時稱「二侯」。嘉興錢儀吉嘗稱其研覈傳注,剖析異同,如辨懿伯、惠伯之為父子,三老、五更之為一人。證明鄭義,皆有據依。所著書為夷寇所焚,其說經文,刻學海堂集中。
桂文燦,字子白,文燿之弟。道光二十九年舉人。同治二年正月,應詔陳言:曰嚴甄別以清仕途,曰設幕職以重考成,曰分三途以勵科甲,曰裁孱弱以節糜費,曰鑄銀錢以資利用。若津貼京員,製造輪船,海運滇銅,先後允行。光緒九年,選湖北鄖縣知縣,善治獄,以積勞卒於任。文燦守阮元遺言,謂:「周公尚文,範之以禮;尼山論道,教之以孝。苟博文而不能約禮,明辨而不能篤行,非聖人之學也。鄭君、硃子皆大儒,其行同,其學亦同。」因著硃子述鄭錄二卷。他著四書集注箋四卷,毛詩釋地六卷,周禮通釋六卷,經學博採錄十二卷。
鄭珍,字子尹,遵義人。道光五年拔貢生。十七年舉人,以大挑二等選荔波縣訓導。鹹豐五年,叛苗犯荔波,知縣蔣嘉穀病,珍率兵拒戰,卒完其城。苗退,告歸。同治二年,大學士祁俊藻薦於朝,特旨以知縣分發江蘇補用,卒不出。三年,卒,年五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