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通史 - 370 / 430
西洋古代史類 / 阿諾斯 / 本書目錄
  

全球通史

第370頁 / 共430頁。

 大小:

 第370頁

朗讀:

在意大利人開始侵略的一個多星期之後,國聯理事會宣佈意大利為侵略者,國聯大會根據盟約第十六條投票贊成對意大利實行經濟制裁。這些制裁于19351118日生效,它們包括禁止給意大利以武器、貸款和原料,但不包括主要原料——石油、煤、鐵和鋼等。儘管有這樣的侷限,這些制裁仍然是阻止意大利前進的重要開端。而且,世界輿論也以壓倒之勢反對墨索里尼的侵略。

埃塞俄比亞人在頑強地進行抵抗,不過,意大利人最初很難向前推進不是由於其對手的戰鬥力,而是由於几乎完全沒有道路。


  

此時,狡猾的賴伐爾濫用了阻止意大利人前進的小小機會。193512月初,他說服霍爾接受了一個計劃,根據這個計劃,意大利將徹底地獲得大約半個埃塞俄比亞,並將控制餘下的半個埃塞俄比亞,把它作為「經濟擴張和拓居的地區」。這兩位談判者都同意對這一計劃進行保密,直到將它提交給意大利、埃塞俄比亞和國際聯盟這些有關方面為止。不過,賴伐爾預料這一計劃會在英國遇到麻煩,因此,他同意讓法國新聞界開始注意到這一計劃。

使他吃驚的是,有關這一秘密協議的消息在倫敦和巴黎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憤怒。霍爾被迫辭職,由安東尼·艾登繼任外交大臣。第二個月,賴伐爾在受到議院的痛擊之後也不得不辭職。

這種情況一時看來象是那些支持國聯反侵略的人的一場大勝利,但根本的爭端仍然存在,這就是要不要通過禁運主要原料、尤其是石油來使經濟制裁有效。艾登贊成這樣做,但新上任的法國外交部長皮埃爾·弗朗丹則故意拖延。文登說:「弗朗丹的態度與賴伐爾的態度很難區別,只是顯得更巧妙、更始終如一而已。」弗朗丹的主要論點是,如果投票通過石油制裁,墨索里尼就會退出國眹;他堅持認為應設法達成另一種解決辦法。

由於英國內閣未能團結一致、支持艾登,弗朗丹能獨行其是,有效的制裁從未得到實施。這種決定的意義從希特拉的譯員保羅·施密特博士所透露的下面這段話中可看得很清楚:

1938年,慕尼黑會議的前夕,墨索里尼承認,國際聯盟差一點靠集體安全體系成功地制止侵略。「如果國聯當初遵照艾登的意見處理阿比西尼亞爭端」,他對希特拉說,「並把經濟制裁擴大到石油方面,那麼,我會不得不在一星期內撤出阿比西尼亞。那對我來說將是一個極大的災難。」

隨着193637日希特拉佔領萊茵蘭,任何余留的實行有效制裁的希望均成為泡影。佔領萊茵蘭這一重大行動有着深遠的影響見下一節,它使英國和法國政府更易感受到德國的威脅,也更下定決心去安撫墨索里尼,以便讓他站在他們一邊,並留在國際聯盟內。因此,國聯理事會于1936420日投票決定,繼續實行不包括石油在內的經濟制裁,從而招致了這時几乎僅憑着勇敢與意大利人作戰的埃塞俄比亞軍隊的滅亡。

墨索里尼決心排除出現第二個阿杜瓦慘敗的任何可能性,他準備了一支25萬人的軍隊,這支軍隊加上非洲的援軍和勞工隊伍共達40萬人。這支軍隊裝備着難以對付的坦克隊、摩托化部隊和飛機。相形之下,埃塞俄比亞軍隊不到30萬人,且几乎所有人的裝備都比意大利非戰鬥人員的裝備差。與缺乏坦克、飛機和重型大炮同樣嚴重的是埃塞俄比亞領導人的水平低得驚人。

摩洛哥里夫人的勝利已證明用游擊戰術來對付裝備優良的歐洲軍隊是十分有效的,但埃塞俄比亞部族首領以其自取滅亡的傲慢和無知藐視游擊戰,認為它毫無價值、有失身份。相反,他們企圖進行陣地戰,結果遭到了無情的炮擊、轟炸,甚至還遭到了芥子氣的噴灑。


  
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巴多格里奧元帥于193655日耀武揚威地進入亞的斯亞貝巴。同一天,墨索里尼宣佈「羅馬和平,它體現在‘埃塞俄比亞是意大利的’這一簡單的、不可改變的、明確的短語中」。四天後,意大利國王接受了「埃塞俄比亞皇帝」的稱號。於是,在犧牲了3000人和損失了10億美元之後,墨索里尼贏得了一個擁有35萬平方哩土地、1000萬人口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帝國。

就歐洲和世界其餘地區而言,埃塞俄比亞事件的意義在於它削弱了國際聯盟。許多小國家如希臘、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在危機期間曾忠實地支持國聯,對意大利實施經濟制裁,但它們得到的唯一報償卻是經濟上受到嚴重損失,並使自己受到獲勝的「領袖」的懲罰。顯而易見的教訓是,要是西方主要強國懦弱膽小,集體安全使是圈套和欺騙。因此,小國從此以後背棄國際聯盟,奉行一條四散潰逃的政策。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國聯的犧牲並未使意大利站到西方列強一邊反對德國,而這曾是那些堅持要安撫墨索里尼的國家的最大目標。撫慰收到了恰恰相反的效果;墨索里尼和希特拉對他們在埃塞俄比亞和萊茵蘭所取得的驚人勝利印象很深,並察覺到他們的侵略活動若協調一致、所能帶來的巨大可能性。因此,最終的結果不是納粹德國的孤立,而是「羅馬-柏林軸心」的形成。

四、羅馬-柏林軸心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