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頁
第二個月,一個刺客在馬賽槍殺了巴爾都和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這是歐洲外交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巴爾都的繼承者們奉行一種比較錯誤的、自相矛盾的對德政策。皮埃爾·賴伐爾尤其如此,他的陰謀詭計曾使羅馬尼亞外交部長尼古拉·蒂圖列斯庫破口大罵:「賴伐爾這頭豬。」頗為典型的例子是
1935年
1月
7日賴伐爾同墨索里尼達成的和解協定,在這個協定中雙方同意,如果希特拉採取行動,他們就一起對付;他們還解決了有關其非洲領地的各種爭端。
法國將一些與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亞和厄立特裡亞接壤的荒涼地區割讓給意大利,墨索里尼則放棄了對擁有許多意大利居民的突尼斯的要束。不過,有關埃塞俄比亞的口頭協議導致了很大的爭議:墨索里尼聲稱,他得到了在那個國家裡行動完全自由的許諾,而賴伐爾堅持認為,這個協議僅限于經濟事務方面。安東尼·艾登斷定:「這一口頭協議的真實內容人們將永遠無法知道。這兩位詭辯能手在賴伐爾垮台之後還會繼續爭論。
瞭解了他們的解釋後,我本人的看法是,賴伐爾當時把話說得十分模棱兩可,給了墨索里尼利用他這種暖昧態度的機會。」無疑,這位「領袖」得到了最壞的書面協定和最好的口頭許諾。
兩個月後,也就是
1935年
3月雙日,德國正式背棄了《凡爾賽和約》中關於解除德國武裝的條款,再次提出徵兵,並直布德國軍隊將增加到
36個師。英、法、意在
4月
11日的斯特雷薩會議上作出了反應,它們一致同意共同行動,反對德國的威脅。事實證明,這一「斯特雷薩陣線」與兩年前的《四國公約》一樣無用。各簽約國很快就開始自行其是:意大利忙着準備入侵埃塞俄比亞;英國于
6月
18日與德國簽訂了一份單獨的海軍協定,允許德國建立起一支相當於英國海軍力量的
35%的海軍;法國于
5月
8日與蘇聯締結了一份為期
5年的同盟條約,雙方同意,如果一方遇到無端的進攻,另一方將予以援助。
捷克斯洛伐克于
5月
16日與蘇聯簽訂了類似的條約,不過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取決於按照
1924年的同盟條約也必須提供援助的法國。
總之,在希特拉掌權的刺激下,兩年內出現了好幾個旨在阻止這位「元首」的任何侵略行徑的新的外交集團——巴爾幹協約國、復活的小協約國、法蘇同盟和捷蘇同盟。但是,在這些外交集團中也存在着嚴重的分歧,例如,《英-德海軍協定》就引起了巴黎的不滿,
1934年
1月簽訂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也沒得到巴黎的賞識,令人捉摸不定的賴伐爾根本不信任他的蘇聯盟國,寧願自己私下另外做交易。隨着埃塞俄比亞危機的爆發,這些分歧成為徹底破壞國際聯盟和戰後整個外交結構的日益豁開的裂口。
三、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亞
1935年
10月
3日,墨索里尼的軍團侵入獨立的非洲王國埃塞俄比亞。促成這一赤裸裸的侵略的因素有好幾個,一個因素是法西領主義者為擴展疆土而釀場擴展疆土。墨索里尼宣稱:「帝國的發展是生命力的主要表現,反之則是衰退的表示。」對帝國鼎盛的這種熱望因回想起
1896年在阿杜瓦的失敗——當時,一支
25,
000人的意大利軍隊慘敗於部落民之手——一而得到加強。
大蕭條的影響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因為意大利的失業人數從
1926年的
11萬人上升到
1931年的
73萬人,進而上升到
1933年的
100多萬人,從而導致了這樣一種通常的理論解釋,即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意大利人對這一點特別熱心,因為英國和法國已獲得非洲所有上等的領地,留給意大利人的只是利比亞、厄立特裡亞和索馬裡蘭的多沙的荒地。
當時,一位意大利工程師表達了這種擴張的決心,他抱怨說他在厄立特裡亞我不到黃金。「但在阿比西尼亞」,他又說,「卻還有鉑白金,付很少的代價就可以找到它們。但是,它們都被埋藏在地底下。人們除了在陽光下遊蕩其他什麼事都不做。
當你真正地觀察到這一點時,如果你還認為,一個民族可以出十足的懶惰而對無數的財富實行禁運,而其他民族卻必須在貧瘠的土地上與各種自然力作鬥爭,那將是不道德的。」墨索里尼拿定主意後就立即決定採取行動,因為他認為當時的外交形勢對他很有利。他認為賴伐爾已給他開了綠燈,並以為來自其他地區的反對不會堅決到足以阻止他的地步——這一設想證明是完全有道理的。
意大利人發動侵略的藉口使人聯想起日本人在滿洲製造的事件。
1934年
12月
5日,埃塞俄比亞軍隊與意大利軍隊在靠近意屬索馬裡蘭和埃塞俄比亞邊境地區的瓦爾瓦爾發生了衝突。海爾·塞拉西皇帝提出,把瓦爾瓦爾是在意大利領土上還是在埃塞俄比亞領土上這一問題交給仲裁委員會解決。墨索里尼拒絶接受這一提議,相反,在公開準備入侵的同時提出了種種要求。
1935年
9月
11日,英國外交大臣塞纓爾·霍爾爵士在國聯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保證,英國將支持反侵略的行動:「依照國聯明確規定的義務,為了共同維護整個《盟約》,尤其是為了共同堅定地抵抗所有無端的侵略,國聯將站在反侵略的一邊,我國也將站在反侵略的一邊。」正如一位代表所說的那樣。這篇演講是「國聯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頁」。但是,霍爾似乎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即將投票選舉的英國選民身上,因為他以後的行為不是在支持而是在破壞「共同抵抗無端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