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上述諸因素使歐洲富有激勵人的、獨特的活力。這一活力究竟如何獨特,在歐亞大陸對
15世紀穆斯林世界的擴張的各種反應中顯而易見。如第十四章
第六節所述,當時的伊斯蘭教以扇形從中東向四面八方擴展。突厥人在攻陷君士坦丁堡後,佔領了巴爾幹半島;隨後渡過多瑙河,進軍匈牙利,兵臨維也納城下。
同樣,在東方,富有魅力的巴布爾率領突厥人,正從阿富汗問南推進,開始建立偉大的莫臥兒帝國,統治印度,直到
19世紀英國人接管為止。另外,在非洲,伊斯蘭教正從東部和北部沿岸的基地向內地穩步傳播。最後,穆斯林商人控制了歐亞大陸的海上航線,即從紅海和波斯灣穿過印度洋、繞過東南亞、到達中國海的航線。
由於伊斯蘭教的軍人、商人、傳教士所取得的這些進步,伊斯蘭教世界變成了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區。它佔領了這片大陸的戰略中心,而且,它愈擴張,歐亞大陸東端的中國人和西端的歐洲人就愈孤立。中國人和歐洲人對這一包圍的截然不同的反應,從當時到現在,都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前所述,儘管鄭和的遠征確切地表明,中國人擁有控制海洋的技術和財力,但他們卻自願地撤退了(見第十二章
第一節和第十六章
第五節)。蒙古統治結束後,明朝的中國人將自己與外世隔絶。中國商人階層缺乏西方商人所擁有的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無力向禁止海外冒險事業的皇帝的敕令挑戰。因而,中國人將其令人生畏的才能和精力轉向內部,從而自願放棄了在歐亞大陸,最終在世界事務中的領先地位。
歐洲人的反應恰恰相反。蒙古統治下的和平無止境地擴大了他們的地理視界和商業野心,因此,蒙古帝國的突然崩潰給他們以沉重打擊,留下了深深懷念。同樣,十字軍失去地中海東部前哨基地,伊兒汗國在波斯實行伊斯蘭教統治,突厥人征服巴爾幹諸國,所有這些都使歐洲人無法到達黑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因此,他們實際上被困在歐亞大陸的西端。
誠然,由於意大利商人在地中海東部各港口繼續同阿拉伯商人發生貿易交往,將貨物轉船運往西方,所以十分重要的香料貿易仍很繁榮。這使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作為經紀人獲得厚利,他們為此非常滿意。但是,其他歐洲人並非如此幸運,他們迫切希望找到某種方法,到達東方,分享財富。
只要給他們專門技術、經濟實力和允許他們政治上自主發展,他們的尋找必定成功。歐洲沒有一個國王頒佈禁令,禁止海外冒險事業;相反,各民族君主國展開了狂熱的競爭。另外,歐洲確實需要並強烈要求外國產品,商人們完全有能力滿足這種需求。因此,即使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沒有繞好望角航行,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其他人也會這麼做。
總之,西方社會已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而它一旦起飛,必將掃清海路,不可阻擋地向全球擴張。
第五編
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此編之前,我們在論述
1500年以前的幾千年歷史時,全部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歐亞大陸部分。其原因如第一章
第三節所述:歐亞大陸在這幾千年中一直在世界事務中居首位;而且事實是,人類
150O年以前的歷史基本上是地區性的歷史,而不是全球範圍的歷史。一旦人類分散到各個大陸,其原始的技術水平就嚴格地限制了人類的活動範圍。隨後幾千年,人類生活、活動在孤立的地區中。
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各民族被完全地隔離在它們各自的大陸上,而非洲人,雖不是完全,卻也在很大程度上處于與世隔離的境地之中。
在人類歷史主要是地區性歷史的幾千年中,歐亞大陸的居民占世界總人口的絶大多數;由於他們生活在相互鄰近的地區中,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程度不同地相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促進了歐亞大陸的較為迅速的發展。相反,與世隔離和缺乏外界的促進因素,阻礙了非歐亞大陸地區的發展。這就是
150O年以前,人類文明中絶大多數具有歷史意義的進步發源於歐亞大陸,以及當今世界其實質上必然是歐亞大陸世界的原因所在。
因此,本編之前,我們着重研究了歐亞大陸的民族與文明。
15世紀,隨着歐洲的海外擴張使各地區的民族相互發生直接交往,世界歷史的地區性階段宣告結束。傳統上,西方人的觀點認為,這是外力衝擊的結果。他們着重強調了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強調了他們的發現以及隨之產生的影響。然而,這種態度對全球歷史來說是不適當的。
全球性的觀點不僅要考慮擴張中的西方,而且要考慮西方擴張所至的諸地區。這些地區的民族儘管沒有歷史上更傑出的歐亞人那麼不辭勞苦,但他們畢竟構成了人類不可低估的部分,因此,其發展必須予以考慮。另外,非歐亞大陸的國家、民族和制度在決定西方擴張主義的結果方面,同西方人一樣,是十分重要的。鑒於這些原因,本書後兩章將敘述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的歷史。
在非洲地圖上,地理學家用野生動物填補空白;因此,對於那些無法居住的開闊的高地,就填上大象,以彌補城市的空缺。
迪安·斯成支特
第十八章
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