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吳三桂 - 200 / 413
古典小說類 / 三月 / 本書目錄
  

吳三桂

第200頁 / 共413頁。

 大小:

 第200頁

朗讀:

愛裡阿身子一挺,朗聲說道:「我是滿人不假,但是不忍之心,人所共有,豈有滿漢之分,我如果處在王爺的位置,一定不會這麼做。」

吳三桂不動聲色他說道:「我不是沒有不忍之心,只是朝廷聖旨已下,怎麼能夠隨意違抗!」


  

愛裡阿說:「朝廷聖旨只說任由王爺處置,可沒有說一定要將他砍頭啊!」

吳三桂笑着說:「只怕除將軍之外,沒有同你持同樣觀點的人了。」

副都統楊坤說:「俗話說:斬草留根,春來必發。明裔一日不滅。王爺恐怕就一日不能安枕,如果一時不忍,捨不得殺,恐怕反為以後留下禍根。何況現在已經是騎虎難下,不殺也不行了。」

「臣以為正是愛裡阿將軍的話對,凡事要以德服人。」有人大聲說道。吳三桂轉頭瞧時,卻是方獻廷在說話。

「玉爺世受明恩,不得已才有今日,可是應該不忘前朝的恩惠,正好藉此機會報答明朝的知遇之恩,還是不殺永曆帝為好。」

吳三桂聽後,想到了永曆帝給自己寫的信:「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也!」不由臉上一紅,可是不殺永曆帝,又不能使朝廷對自己消除猜疑。躊躇半天,還是拿不定主意,諸將也是各持一端,互不相讓。

吳三桂知道再說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便大聲對下面的官員說道,「今天就討論到這兒,各位請回吧!」

大殿裡的人走盡了,顯得空蕩蕩的,斜照的日影從洞開的門中一直照進殿內,吳三桂忽然覺得有些寂寞,猛地想到陳圓圓,「何不聽聽圓圓的看法?」

吳三桂出了大殿,直奔陳圓圓的住處。

吳三桂走進陳圓圓的房間時,陳圓圓正在拿着鏡子,對著鏡子照呢!

吳三桂一進屋,笑着問:「你怎麼一個人坐在這裡?」

其實陳圓圓已經知道了吳三桂的來意,她是故意坐在這裡等着同吳三桂說話的。

聽到吳三桂的問話,陳圓圓幽幽他說道:「我剛纔在樓上遙望遐思,回來以後發現鬢髮都被風吹亂了,所以略加整理整理。」

吳三桂說:「你說登樓遙望遐思,是什麼意思?」

陳圓圓答道:「為妾遠離家鄉,顛沛流離難免思鄉,我是遙望家鄉以慰思鄉之心!」

吳三桂坐下來,和悅地問:「你隨我到這裡,榮貴萬倍,怎麼忽然就想起了家鄉了呢?」

陳圓圓說道:「圓圓過去讀古人與陳伯之一書,說是『廉頗之思趙將,吳子之位西河』,思念故國,古代英雄尚且如此,圓圓一個柔軟女子,怎能會沒有思鄉之心?」

這時,吳三桂才明白陳圓圓的本意。沉默半天,吳三桂沒有談話,他心裡已經拿定主意:他決定去見一見被自己囚禁的永曆帝。

篦子坡在昆明湖畔,這裡有座金蟾寺,永曆帝就被吳三桂囚禁在寺內。

金蟾寺建於甫宋,歷經元明兩代,幾度戰火,又數次修補,清軍兵進昆明城的時候,一場大火,使數百間殿堂茅舍,連同附近幾千戶人家房屋都付之一炬。

寺院內一堆堆瓦礫,一叢叢六七尺高的蓬蒿,顯得十分寂靜荒涼,吳三桂選中這裡關押永曆帝,就是看中這裡人煙稀少,沒有閒雜人等,較為安全妥善。

吳三桂帶著侍衛策馬來到篦子坡,金贍寺已遙遙在望,寺門隱隱矗立在雲樹之中,吳三桂翻身下馬,把繮繩交給一個侍衛拿着,他認為騎馬進廟,不甚恭敬。

吳三桂信步向山門走去,他環顧四周,來往行人極少,因為永曆帝關在這裡,前面駐有軍兵,道路已被封鎖住,閒雜人是不能靠近的。

吳三桂一邊走着,一邊合計着見到永曆帝該怎麼開口?該說些什麼?這確實是一個讓他大費腦筋的問題,儘管不是什麼人命關天的大事。


  

來的時候,他就為是穿明朝的官服,還是穿清朝的官服發了半天愁。若穿明服吧?自己現在是大清朝的平西王爺,且不說自己心裡有沒有大明,傳出去畢竟對自己不利;若是穿大清朝的官服,見到永曆又怎樣開口稱呼呢?雖說自己從來沒有把永曆當作他心中的那個大明的皇帝,但永曆畢竟也建號稱帝,做了十幾年的南明皇位,而自己領清兵入關,口口聲聲說得就是為君父報仇啊!

最後,他想了個折中兼顧的辦法,先穿明服在裡面,外面再套上清服,到時候再相機行事。

而現在,馬上就要見到永曆帝了,自己到底該不該稱呼永曆帝為「皇上」呢?是不是該行叩拜大禮呢?

吳三桂一邊走,一邊想,不知不覺已走到了寺院的門口。

守衛在寺外的軍兵一看吳三桂來了,慌忙給他行禮,吳三桂一擺手,沒有說話,一腳就跨進了寺門。

正對寺門的甬道上是一尊六尺多高的錯金香鼎。

說起這香鼎,還有一段傳說呢。

相傳當年香火旺盛時,每日只須小和尚早晨起來焚香撮火,並不用人動手,向鼎中貯水,山門便會自行關閉。其實這是設置香鼎時,安設了消息機關與寺門相連。為了香火旺盛,這也是寺中主持和尚們想出招攬香客的手段,就連小和尚們也不知其中的秘密。於是人們以訛傳訛,都深信這金瞻寺有觀音菩薩保佑。

因此,寺廟雖早已頽廢,但這座鼎上的錯金鼎連最貪財的人也不敢動它分毫。

吳三桂當然不知道這段傳說,即使知道了恐怕也只會付之一笑,此刻,當他看到這尊金鼎的時候,想到的卻是關於鼎的另一個傳說:

周宣王之年,楚子助天子伐陸諢,兵勝之後,在洛陽近畿閲兵,楚子使乘機詢問王孫滿太廟中九鼎的大小輕重,意在侵佔。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