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②子、鳥諸侯的” ,這裡指稱的是自由精神。小說之所以虛空誕妄地將盧梭神化,作者隱含的目的是用民約論來比附傳統文化中的「民主」、「自由」思想。楔子部分進而敘述,盧梭等
4人的行為引起代表統治者的冥王的不滿,冥王將他們發放到唐人國去。此時,冥王對唐人國作了一個頗具反諷意味的解釋:「從這裡向東,有一國,人人平等,個個自由,是個極樂世界,最好①安身立命,送你們到那裡去,免在這黑暗世界受多少苦惱。」 這個唐人國是指晚清時期的中國,與「人人平等,個個自由」這個盧梭式理想相差萬里,而盧梭本人在小說中的使命,便是在中國實現他自己的理想。
小說的正文部分,講述盧梭等化為凡人,成了一個水滸式「官逼民反」故事中的幾個主人公。他們不滿唐人國中曼珠
滿族的諧音對唐人的壓制,發動起義,守住獨立峰、自由峽,與官兵作戰。開始他們不敵官兵的「迷魂陣」,危急時刻一位神仙出現,拯救了起義者。這位神仙就是黃帝,他所使用的法寶是指南針。
我們可以看到,民約思想雖是書中主人公的共識,作者卻不願讓一個異國形象充當本民族的保護神。最後還是請出一位本土神仙,幫忙戰勝作者心目中的民族統治者——曼珠。
神化的盧梭在小說中是一個線索性的人物。作者的主觀意圖是用盧梭的民約論來指導「種族革命」,「叫天下的人呼吸裡頭都受我們的傳染,那時②我說的民權,才能炸開咧」 。全書充滿了隱喻,用神話的形式闡明對社會問題的看法,所以書的封面題為「社會小說」。作者在將盧梭神化時,仍然對於傳統文化抱著最後的希望,因而讓黃帝這個漢族始祖來為本民族的反叛者解圍。
長期的民族心理積澱,在這裡還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見,③晚清知識界雖在一方面將盧梭「天之、地之、父之、母之、師之」 ,另一方面,則在根本上仍不能脫離開本土文化傳統的語境。
晚清知識界的盧梭形象,較大程度地偏離了盧梭的原形,從儒者、醫國國手到盧梭魂,形象所包含的客觀因素呈遞減之勢,而形象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和情感因素則相應地遞增,盧梭形象被賦予了海市蜃樓般虛幻而不確定的意味,所以我們將此類形象稱為「幻象」。如上所述,盧梭幻象在晚清知識界,具有本土化、工具化和神化三個特徵,本文在論述中為使層次分明,把這三個特徵分別加以闡釋,而實際上,這些特徵相互混融,難以截然區分。
4盧梭幻象生成的原因晚清知識界盧梭幻象的生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幻象背後,隱藏着歷史的和時代的際遇,拋開這些際遇,我們就難以解釋為何在此時、此地,幻象以如此形態呈現。考察盧梭思想與歷史和時代的鉸接方式,有助於我們揭示幻象生成的原因。
一法國大革命對盧梭的政治詮釋盧梭一生坎坷,晚景更是淒涼,但他死後不久,他的思想便開始復活並 ② 《中國近代小說大系·東歐女豪傑、自由結婚、瓜分慘禍預言記》,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1,第
618頁。
① 見上,第
623頁。
② 見上,第
622頁。
③ 憂患餘生
連夢青,《盧梭狗》,載《新民叢報》第
7號。
急劇升溫。法國社會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貧民百姓,不少人把盧梭當作道德上的偶像,當時科學院的一些徵文,紛紛以《盧梭頌》為題。
在法國大革命中,盧梭的政治理論付諸實踐。《人權宣言》的核心就是盧梭的人民主權和社會平等思想,《宣言》中的不少內容几乎照搬盧梭的原話。大革命中的一些著名人物是盧梭的忠實信徒,如馬拉
1743—1793、聖鞠斯特
1767—1794、蒲佐
1760—1794、布里索
1754—1793、羅蘭夫人
1754—1793等。雅各賓派的領袖羅伯斯庇爾
1758—1794更是把盧梭當作精神導師。
他的演說風格,甚至詞句都深受盧梭的影響。以他為首的雅各賓派,在國民大會辯論是否審判路易十六時,引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認為路易十六破壞了社會契約,應該按照公意審判他。到了雅各賓專政後期,羅伯斯庇爾越來越多地應用盧梭的政治理論,他的「最高主宰」①崇拜可說是盧梭「公民宗教」 的翻版。盧梭在大革命中受到富於宗教激情的崇拜,被尊為「聖人」。
1794年,盧梭的遺骸被安放到先賢祠,葬詞寫道:「他的生命將標誌一個道德光榮的新時代,而今天,這一祭奠神靈的行為,②這一全體人民的和聲,這一輝煌的慶典,只是一種勉力償還。」 與
18世紀法國的其他啟蒙思想家相比,盧梭是在大革命中最受推崇的一個。他的「主權在民」思想使他有別于孟德斯鳩
1689—1755、伏爾泰
1694—1778等人,而更符合大革命的精神氛圍。盧梭不排斥群眾暴力手段的態度也與革③命並行不悖 。
法國大革命對盧梭的詮釋,基本上確定在政治領域,而且革命本身通過與盧梭理論的密切關聯,強化了盧梭形象的政治意味。這也為以後其他許多國家對盧梭的理解確立了方向,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法國大革命是盧梭幻象化的開始,是晚清知識界盧梭幻象的策源地。